69模板网 >工作计划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8篇

写教案是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每个人制定的教案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才行,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8篇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陀螺

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

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

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

2、实验: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

: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

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

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2)饮料瓶的瓶盖打不开真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毛巾包住瓶盖增大摩擦力解决问题。)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鞋子和轮胎的花纹、跑道、钉子鞋等。

减小:润滑油、磁悬浮列车等。

:原来,摩擦力是可以增大或减小的,我们小朋友要动脑筋让它们帮助我们。

三、结束

幼儿自由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力。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回忆、联想、感知各种各样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喜欢进行探索活动。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物质: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车、铅球、小鼓、响板、口琴、铃鼓、棒球、米两袋、净水两桶、推小车、各种辅助材料。

经验:幼儿知道常做的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讲述生活经验。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们知道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来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样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中)

2、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1、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运东西,我这里有两袋米,两桶净水,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搬到那边去?

2、幼儿,操作体验,教师参与指导。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把米和水运到这里,那请问你们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

师: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省力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还需要省力?

师:你觉得现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费力,你想怎样使它省力,可以发明些什么呢?

3、师:我发现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不过只有现在需要学习更多的本领,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啊!

六、总结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体动起来。"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两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记录纸及记号笔一份。

2.立交桥、过山车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师:这是什么?(纸条)纸条中间有什么?

2.教师做圈,并猜想沿线剪开会怎样。

(1)师:看,老师把它做成了什么?这个圈有什么特点?

(2)如果沿着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3)请个别幼儿说。

(4)教师将圈剪开。(剪的时候先剪出一个小口子,然后再沿着线剪)师:看,变出了什么?

(5)小结。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1)师:这里还有一个圈,这个圈和刚才那个圈有什么不一样?

(2)个别幼儿说。

(3)师:如果我请你做一做这个圈,你会吗?做之前,先请你研究一下,到底该怎么做。

(4)幼儿观察已做好的圈。

(5)师:会做了吗?好,开始做吧!

(6)幼儿制作。

(7)师:你成功了吗?把你圈举起来。

(8)请一幼儿到前面示范制作。(贴的时候把一头翻一个身贴)

(9)教师小结:这个圈很有趣,它的名字叫麦比乌斯圈。是德国一个叫麦比乌斯的人发现的,为了纪念他我们把这个圈叫做麦比乌斯圈。

2.猜测并参与操作活动,探索发现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并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1)师:看,这个麦比乌斯圈上也有一条线。那么我们把这条线也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自己记录下自己的猜测。

(3)那请你们来剪一剪,看一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4)幼儿剪有一根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完后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5)介绍:变成什么样了啊?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比怎么样?(变大了,纸条变细了)刚才我们只贴了几次(1次)应该有几个接头。那我们来看看,年粘贴的地方有几个?(2个)真神奇。

3.尝试三等分麦比乌斯圈,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1)师:还有更神奇的呢!

(2)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几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3)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4)师:那请你动手试剪一剪吧,然后再记录自己的发现。

(5)交流:变出什么了?(一大一小两个圈,而且还可以滚动起来)

(6)教师小结:这个麦比乌斯圈有趣吗?把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就变出了一个更大的圈圈。把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就变出了两个圈。麦比乌斯圈不仅有趣,而且还很有用呢!

(三)拓展,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科学家根据麦比乌斯圈的特点、原理发明了……(图片“立交桥”)这是什么?有了“立交桥”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所以说麦比乌斯圈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什么?(过山车)科学家还发明了好玩的“过山车”。我们大家都很喜欢。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的再次探索,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师:看,这里还有一个麦比乌斯圈,上面有几条线?(三条)那我们等会回到教室再来剪一剪,看一看,好不好?

《神奇的圈》反思

听说过“麦比乌斯圈”吗?这个神奇的圈,让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幼儿都为之激动、为之猜测。今天,我和幼儿一同走进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受了麦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感受了科学的无穷魅力。下面就这节课简单谈谈课后感受。

一、教学环节体现“循序渐进”。首先,我让个别幼儿制作普通的圆圈,发现圆圈二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接着让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猜测并探索将麦比乌斯圈二等分后的神奇变化;然后在探索二等分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大胆猜测和探索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再次,通过视频让幼儿观看过山车、高架桥等形象生动的让幼儿感受到了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我出示画有三条线的麦比乌斯圈,通过悬念性提问“如果我们沿着最边上的一条线开始剪,把这三条线剪开后又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作为延伸活动引发幼儿课后的再次探索,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的变化,感受圈的神奇,体现了活动的延续性。

二、学习活动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在科学活动中,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着探索与挑战性的。新《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层次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自主、自由、积极地与材料发生互动,并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幼儿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将幼儿推上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大胆猜测、想象变化的玄机在哪?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一系列关于“麦比乌斯圈”的问题中,幼儿“大胆猜想—探索验证—发现神奇—大胆猜想—探索验证—发现神奇……”,一次又一次感受着科学的神奇魅力。在师生与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幼儿“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方式让他们兴趣备浓。

但是,活动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示范制作两等分的麦比乌斯圈时应讲解再详细点,并请个别幼儿上台示范,指出错误与不足之处,让其他幼儿也不至于对于制作方法还是有点生硬,不知道该怎么粘贴。2、在观看视频“立交桥”和“过山车”时应制作ppt,使幼儿观看起来更形象、生动。3、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了前面的小朋友,而忽略了后面几组的小朋友,以至于后面多数的小朋友粘贴方法不正确。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用力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对周围物体运动现象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球、绳子、沙包等。

2、一张桌子。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课题:

“怎样让活动室里的'桌子搬到办公室去?”

幼儿提出假设。

2、幼儿操作感知:

(1)、请幼儿搬桌子,感知力小移动不了物体:

“为什么搬不动?”

(2)、感知力能够移动物体:

(3)、提供幼儿玩的材料,体验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幼儿交流:

“玩这些玩具用力和用力小是一样的吗?”

3、探索用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玩拔河:

“怎么把对方拉过来?”

(2)、小结有关“力”的经验,拓展幼儿对力的思考。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6

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3、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4、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5、延伸活动: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活动反思对《神奇的力》教学活动的反思: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设计的`活动延伸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正规科学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活动(区域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除了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鞋走老路的突破。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平时的锻炼引导原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孩子的总结,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回想以往自己的教学活动,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尝试,虽然每次实施中都会自问"为什么就没有人家上海老师的那份从容和自信",但是每次也能在实施中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也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我想观摩教学活动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它能让我们不断的成熟,所以我们要珍惜每次成长的机会!

反思

第一、我觉得这种新形式的听课活动,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听棵模式,老师能带着期待的情感,积极的思想去听课。

第二、7节教学展示活动的选材都于生活,体现了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都是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再次实践操作的好素材。

第三、教学活动设计的精巧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得刚开始整合课程的时候我们的观摩活动象拼盘,什么都有就叫综合活动,而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老师的教学重点,又能深刻的领悟到学科融合的恰倒好处:肖老师生活与语言的融合,姚老师艺术与健康的融合,王老师科学与语言、数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学的融合,刘老师科学与语言的融合、雪莲老师艺术与数学、语言的融合,李老师科学与生活、语言的融合。

第四、教学活动的准备简单而有实效性。在我们以往的观摩活动中也曾出现过很多的形式性材料、花哨性。而本次活动的材料投放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的。材料并不是越新奇越好,重要的是要有实效性和操作性。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3、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

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师)慢羊羊:"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伏。"提问:我们来看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闻闻它的气味。

2、(师)慢羊羊:"碘伏有消毒的功能,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细菌看见它就跑,最近我发现它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桌子上的食物,从中随便选一个馒头,看看它加入碘伏会发生什么现象"。(师)慢羊羊:"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带领幼儿认识图卡。"

二、幼儿操作。

1、让幼儿试一试,将碘伏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三、问题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

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难点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2.记录表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在图形王国里,有一个橡胶泥做的小球,它没有腿,整天只会滚来滚去。它梦想有一天能够长出长长的腿,可以站得稳稳的高高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它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神奇的魔术袋小班教案5篇

大班优秀美术教案6篇

跳房子大班游戏教案5篇

大班体育跳房子教案6篇

大班舞蹈教案5篇

幼儿大班绘画课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消防安全教育教案5篇

大班美术石头画教案7篇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优秀6篇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优质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775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