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提前写好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丰富性,通过分享优秀教案,教师们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篇3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教案
重点:
1、 品味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理解作者心情与景物的和谐统一。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仓库,找出几个描写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
张九龄(唐)《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晏殊(宋)《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辛弃疾(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李白(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唐)《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维(唐)《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温庭筠(唐)《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张若虚(唐)《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柳永(宋)《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是古人最喜欢描写的事物之一,一轮古老的月亮曾牵动了多少人的情丝,真是“明月
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啊!同样的,荷花也是人们喜欢描绘的事物,下面请大家再从记忆仓库中拿出几个与荷花有关的名句:
孟浩然(唐)《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王昌龄(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李白(唐)《别储邕至剡中》:“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杨万里(宋)《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是因为它“出 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品质高洁。那么假如把月与荷放在一起,又写月又写荷,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散文,题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二、新课:
(一)作者
1.朱自清是哪一年去逝的?——1948年。
2.他的原名叫什么?——朱自华。
3.他的字号是什么?——字佩弦,号秋实。
4.你曾经读过他的哪些作品?——《春》《背影》等。此外他的著名作品还有《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诗文集主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是一位正直的、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民主战士,他在后来极度贫病交迫的境况下,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二)朗读课文:
要求体会作品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在文中的具体表达。
(三)词语:?
曲折 煤屑 蓊蓊 踱 缕缕 颤动 霎时 薄薄 参差
(四)语段阅读:
1.阅读第四段,讨论问题:
(1)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该段,同时请大家看一看这一段主要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还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下的荷塘。
(2)接下来请大家按内容的不同划分本段的层次,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让我们先来看看朱先生是怎样描写荷叶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里用了一个书面语词“弥望”和一个双音叠词“田田”,突出的是荷叶的什么特点?
——多。
(4)正是因为荷塘里荷叶非常之多,所以才有了下面所描写的特点,所以本段起首一句看似寻常随意,实际上它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作者在写了荷叶之多后,又写了荷叶之美,他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荷叶之美的呢?
——作者用了一个明喻来描写荷叶之美,把荷叶比做“亭亭的舞女的裙”。他为什么这么来比喻呢?为什么不说荷叶像雨伞像笸箩呢?这个比喻究竟好在哪里呢?
这个比喻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荷叶由于出水很高,与苗条的舞女很相似,再加上“亭亭”一词,就更能写出荷叶那亭亭玉立的姿态;第二,说荷叶像舞女的裙,那么它像什么状态下舞女的裙呢?能像立正站着、靠墙倚着或坐着的舞女的裙吗?当然不像,荷叶的自然舒展像在舞蹈中旋转着的舞女的裙。这样,就显出了这个比喻的妙处,妙在何处?我们知道,这里的荷叶本来是静的,而这个比喻却给人以动感,这就叫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5)接下来作者描写了荷花,他是用哪些手法描写荷花的呢?
——拟人,比喻。
在这里,作者先用拟人手法,通过“袅娜”一词,表现开放了的荷花的柔美,又通过“羞涩”一词,突出了含苞欲放的荷花的可爱。然后,作者又连续使用了两个比喻,对荷花进行更为生动细致的描写。
(6)请问作者所做的这两个比喻着眼点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呢?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比喻,是因为月光下的白色荷花的光亮与一粒粒明珠相似,而白花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与碧天里闪烁的星光相似。在此,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说的是“碧天里的星星”而不是“黑天里的星星”,为什么?因为白色荷花的背景是绿色的荷叶;二要注意明珠的反光与星星的发光都是闪闪烁烁的,这就使本来静态的荷花具有了动态感,这也是化静为动的写法。这样,作者就通过两个拟人和两个比喻十分形象、十分生动地写出了月下荷花的美。
(7)接下来作者由荷花自然而然地写到了荷花的清香。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特殊的比喻,把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香本来是嗅觉上的感受,而歌声是听觉方面的东西,这种将不同的感觉沟通起来的手法,在修辞上叫通感。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荷香比作“歌声”呢?二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因为荷香的时浓时淡、时有时无与歌声的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相似,所以作者就通过联想在嗅觉和听觉之间建立了沟通,突出了荷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8)作者在写荷香的时候,说荷香是微风送过来的,所以接下来水到渠成地描写了风吹荷叶而形成的荷波。作者在描写荷叶的颤动时,用了一个明喻“像闪电般”,这个比喻突出的是荷波的什么特点?
——波动迅速。作者在上文写荷叶荷花的时候,主要描写静态的事物,而在此则描写了动态的景物,正因为这里所写的荷波是动态的,所以作者使用了“凝碧”一词,请大家品味一下“凝碧”的妙处。
——“凝碧”这个词妙在何处呢?它妙就妙在把迅速波动、瞬间消逝的荷波固定住,让你去品味,让你去欣赏,如果说作者在描写静态对象时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的话,那么在写动态事物时,又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
2.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欣赏第五段,上一段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1)这一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写得更加幽静、朦胧、和谐、美好。这一段可分成两个层次,大家看一看应从哪里划开?
——见书。
(2)这一段的第一层先从正面描写荷塘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月色之美,第二层通过描写树影反衬塘上月色。现在请大家品味一下,看看这一段中哪些词语用得最好。
——如下:
①泻:作者在此为什么用“泻”,而不用“照”呢?请谈谈你对这个词进行品味后的感受。
——这个词用得好,好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前面流水很好的.呼应,二是使静态的月光富有了动态感,三是使人获得了对奶白色月光的实感,使空蒙的月光变得像实物一样似乎可以用手去触摸。若用“照”既不能与流水呼应,又无动感和实感。
②浮:为什么这里用“浮”而不用“升”呢?
——这个动词反映了水气和月色的交织,准确地表达了水雾轻柔及自下而上逐渐缓慢扩散的特点。如果换为“升”,则无法表现这些特点。
③洗:把“洗”改成“浸”“泡”之后怎么样?
——改后不好,因为原文说“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就把荷花、荷叶在月光下蒙了一层乳白色而显得清朗、柔和的特点写出来了,改为“浸”“泡”则太重了。
④梦:作者为什么要把“叶子和花”比喻成“梦”,并且是“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突出了“叶子和花”的什么特点?
——这个比喻突出了叶子和花在淡淡的月光下笼罩着薄薄的青雾而显现出来的朦胧美,一个“梦”字,化实为虚,显得那么宁静、超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⑤笼:为什么要用“笼”字而不用“披”“盖”或“裹”呢?
——“笼”字表现了水雾薄薄的、淡淡的、柔柔的等特点,若用“披”等字,就显得太实了,不能表现这些特点。
⑥参差的斑驳的:这两个词能否改成“杂乱的”,或者干脆删去?
――“参差”表现灌木的影子长短不齐的特点,而“斑驳”则突出了这些影子的黑色浓淡不一的特点。如果删去,就太笼了,不够具体;如果改为“杂乱”则缺乏美感。
三、小结:
本文的第四五六段是重点,大家要反复玩味其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四、作业:
朗读课文三五遍。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朗读四五段。
二、新课:
(五)整体理解:
1.作品当中有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请大家将这个句子找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描写的。那么作者心里为何颇不宁静呢?从课后的写作背景中,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写作这篇作品的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为正直作家的朱自清,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出路,所以才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之中。正是因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并且连难得的因荷塘月色美景而引起的喜悦也变成淡淡的。在作品中,四五六段着重抒发作者偷得片刻清闲的淡淡的喜悦,那么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淡淡的哀愁呢?
――见书。
3.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如果我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他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月下荷塘里那弥满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荷波,是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朦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他所寻求的,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川宁静与喜悦只是暂的,蝉噪与蛙鸣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这样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了。
4.作者在作品结尾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并且“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在月光下、荷塘边所获得的片刻宁静、淡淡喜悦被蝉噪和蛙鸣打碎后,自然由眼前的莲花想到采莲,进而涌起了一种对和平宁静的美好的家乡生活的怀念。这样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小结:
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的经典性作品,仅仅从景物描写方面就特别值得我们反复吟诵,仔细品味。
四、作业:
略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abab、aabb、abb、aab、aa
作用: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通感
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圆形结构
1)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二、重难点
1、重:情景交融;
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三)品读(语言美)
1、指名读。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
(2)拟人:“袅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
(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
(四)争鸣(探究情感)
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五)拓展(改写)
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
2、改写: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小组。 【说明:一些只用关键词代替,就能在讲台上演绎说它背后内涵的内容,只在简案上写出代表性关键词即可。如上边的辩论,考生可不必写这么长的两段引语,只简写为“梁‘木匠—政治家=价值同’、拿破仑‘元帅—士兵’小组辩论”即可。我们建议大家多写简案,多去构建自己的“代表性关键词”系统,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争取更多时间。】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篇6
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
【重点】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手段、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学生读),水──,太阳的脸──这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名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请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定
四、多媒体显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划线处设置热字,边讲边打开画面。)
1、问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
2、重点让学生体会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体板书本段写景的顺序:
荷叶:荷叶田田似舞裙上静此处用情
整体、特写荷花:荷花袅娜犹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选画面让
荷波:涌动荷波脉脉情下动生沉浸其
3、小结: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多角度描绘较全面、具体的体会。
4、品味此处用反刍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样回过头来细细体会。
⑴品其形,形中有韵:
舞女的裙(舒展生动)田田(平面状)。
(个体)袅娜地开(优美传情)。
(群体)层层(立体状)。
羞涩地朵(含蓄出韵)肩并肩(精神状)。
⑵品其色,色中显雅──视觉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泽美:明珠、星星(闪烁、光亮)。
⑶品其文,文中抒情──听觉美:
叠音词的广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
这样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选取不同风格音乐各一段,让学生判断哪段最适合配本段文字。
(此为开放式教学,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联系其它艺术,立体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讲析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问这段写了什么?
明确:是通过荷叶荷花等来写月光、月影、月色。
3、问:这段怎么写的?
⑴也用比喻、通感: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⑵更多地使用了形象、准确、生动的动词。
泻:流动美此处用对比法激发
浮:轻柔美学生求知欲,训练
笼:朦胧美其比较思维的能力
画:静态美检验理解的准确度
4、问:这里写的是什么样的月光,与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表现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中有关的诗句)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流曲折地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好像落了一层霜霰一样发的,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来,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见沙的踪影,江天一色,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空旷的天宇只有一轮明月喷洒着清辉。)
明确:这里的月光是朦胧的。《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洁、明亮的。
六、小结第四、五两段
这两段描写的是素淡、朦胧、幽静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这里已完全体现了本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设计思路,也由赏文深入到
七、引出对前三段和后两段的讲析体情
1、问:作者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地方来?
明确: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连作者想排遣这不宁静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书作者行踪:家──散步──荷塘)
2、问:在如此幽静美妙之处,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变?
明确:
⑴有:心不宁静──淡喜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⑵无:境太宁静──衬托淡忧不能逃避现实。
3、采莲的事体现作者什么愿望?
明确: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书总结全文脉络
荷塘月色
(素淡、朦胧、幽静)
淡喜:散步(暂时摆脱)忆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练习
多媒体显示:
浓化学习的鉴赏性
鉴赏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对联练习:
1、荷叶如碧玉铺满塘青翠,月光。
2、微风送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3、月下观花,似星缀碧空别有一种情;雾中赏叶。
4、似睡灯光林间现,现出胸间之忧愁,忧愁是我心。
十、欣赏多媒体播放的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
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灯片7)
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
4.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