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写教案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见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
一、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并整首学习诗歌。2、感受诗歌中亲情对话的愉悦,体验美好的情感。
二、准备:
1、背景图、青蛙头饰、小蝌蚪头饰、录音磁带
2、自然角饲养小蝌蚪、认识过小蝌蚪
三、过程: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展开想象,去理解诗歌内容。
(1)理解第一句“小蝌蚪,细尾巴。”
师:“春天,小河边的柳树发芽了,河里长出了绿绿的水草,小朋友,你们看谁会来呢?”(出示背景图片)
师:“小蝌蚪来了,他们在河里玩的真开心,小蝌蚪的尾巴是什么样的?”(细细的,长长的)
“尾巴有什么用?”(游泳、扭来扭去)
师:“对了,小蝌蚪游泳就是靠细尾巴扭来扭去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蝌蚪游泳。(在表演时,教师可提示:小蝌蚪,细尾巴,游呀游,扭呀扭,游来游去真开心)
(2)理解第二句“游来游去找妈妈”。
师:“小蝌蚪在小河里,游啊游的,真开心。忽然听到小鸭子在呷呷地叫‘妈妈,妈妈”。小蝌蚪听到也跟着小鸭子叫‘妈妈’,鸭子妈妈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鸭的妈妈”。小蝌蚪着急地说:“那我们的妈妈呢?我们快点去找吧”。(边出事图片边讲述)
师:“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东找找,西找找;东游游,西游游)
师:“小蝌蚪这里游游,那里游游,这里找找,那里找找,我们可以说‘游来游去找妈妈’”。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蝌蚪怎样找妈妈的。”
(师生一起表演,教师提示幼儿“东找找,西找找,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在哪里呢?”并引导幼儿很着急地在这里游游,那里游游,这里找找,那里找找)
(3)用对话的形式理解最后三句,体验母子亲情。
师:“小蝌蚪游来游去怎么也找不到妈妈,心理多着急,如果我们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你会怎么办?”(喊妈妈)
师:“是的,我们可以大声一点喊妈妈,谁来试一试你心里着急时喊妈妈的?”(引导幼儿注意表情和语气的变化,并做呼唤的动作,让幼儿知道声音可以传更远一点)
师:“我们来听一听,小蝌蚪是不是也是这样做的呢。”(录音:“妈妈,妈妈你在哪里?”)
师:“小蝌蚪和我们的办法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来帮小蝌蚪一起喊妈妈,喊的时候响一点,慢一点。(全体起立,做呼唤状一起喊“妈—妈,妈—妈,你在哪儿?”)
配班教师(幼儿喊第三遍时,带着青蛙头时跳出来)边跳边亲切地说:“来了,来了,我来了,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大青蛙”。(欢呼“我们找到妈妈了,我们找到妈妈了。”)
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大青蛙)
2、幼儿通过看、听、表演学习整首诗歌。
(1)欣赏整首诗歌,幼儿安静、专心地听一遍。
师:“小朋友真能干,老师把你们刚才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编成了一首诗歌叫《小蝌蚪,找妈妈》。
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有激情地朗诵一遍)
(2)幼儿整首念诗歌二遍(边看图片边念,注意引导对话时的语气和表情)
(3)以游戏的方式表演、复习巩固诗歌,体验母子亲情的愉悦。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你们做小蝌蚪,老师做妈妈。(戴上头饰)
师:“你们刚才念的很好,但是在喊妈妈的时候,可以稍微轻一点,再慢一点,这样的声音妈妈才喜欢。现在我们再来做一遍,看谁表演最好。”
师:“现在老师来做妈妈,你们做小蝌蚪。(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语气、表情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在对话时,让配班教师引导喊得好听一点,这样妈妈就会很快出来的)
3、活动,教师扮青蛙妈妈的角色,自然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表演地真棒,以后妈妈再也不和你们分开了,现在我带你们到小鸭子家里去玩吗,去告诉小鸭子,你们也找到了妈妈。
(幼儿听歌曲《小蝌蚪找妈妈》模仿小蝌蚪游泳的动作,走出教室)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具准备: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四、教学地点: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 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为小蝌蚪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该有妈妈,但又不知妈妈长得怎么样,所以就游过去问。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的”“哪儿”要读重音;鲤鱼妈妈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联系图及有关句子回答:回顾乌龟介绍的青蛙妈妈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妈妈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妈妈了。)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自由读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段意)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一道题。
3、完成课后第三道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3、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学习生字。
3、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塘:共13画,第八画右边要出头,第10笔一竖。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3
[教学要求]
一、学会生字词,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激发学习情绪。自学课文。结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试读课文。理清层次、分段。范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朗读全文。简要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发学习情绪。
这两天,小朋友们都在观察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它们就去找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揭示课题,“蝌蚪”(kē dǒu))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结合学生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出示下列词语。
lǐ
鲤鱼 让学生看插图,认识鲤鱼的模样。
guī
乌龟 提示学生注意“龟”的下半部是“”不是“电”,“l”一笔上面不出头。
dūn
蹲 可指名一学生做“蹲”的姿势;发音强调韵母是un;教学字形时,提示学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横不能丢。
pī
披 让学生联词。(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披星戴月。)
bì
碧绿 让学生组词造句。(例:晚上,满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shāng
衣裳 “裳”指导学生发轻声,后鼻音。
四、试读课文。
可采取全班轮读的方式进行。(一人读一句,或一人读一节)
五、理清层次,分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先启发学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后再给全篇课文分段。(学生如有困难可先默读)
提问:课文中写小蝌蚪找妈妈,写了几个小节?(二、三两节。)
中间这两节是写小蝌蚪找妈妈,那么这一段前面一节(第一节)写的什么?这一段后两节写的是什么?这样,课文分成几段?
课文可分成三段:
1.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2. 小蝌蚪找妈妈。
3.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六、范读课文。
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
(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七、复习生字词。
用小卡片全班轮读。(一人识一个,联一个词)
快读。(要学生迅速读出字音)
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出示第一幅插图。(一张画有水草的图,然后贴上一群小蝌蚪的剪纸。)
提问:你们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帮助学生理解“一群”。)2.如果后面又来了几群(在远处贴上数群小蝌蚪的剪纸),这叫多少蝌蚪呢?
(引导学生区别“一群”与“一群群”)
3.(引导学生观察)谁说说这些小蝌蚪是什么样儿的(训练说一句话:小蝌蚪。)
4.现在我们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小节)
5.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6.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
1、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边说边揭示长了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的原来的水草图上),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揭示鲤鱼妈妈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取下未长脚的小蝌蚪)。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 )
3、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4、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去找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让学生比较。)
5、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取下先贴上的鲤鱼剪纸和才长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再贴上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的剪纸),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6、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
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贴上脱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纸)
2、(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分角色朗读。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不同动物特征选择乐器、创编节奏表现故事情节,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2.通过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合作创编奏乐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感受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会唱游戏歌曲叫《小蝌蚪找妈妈》
2.各种乐器若干、头饰(鸭、鱼、乌龟、白鹅、青蛙、蝌蚪)。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叫《小蝌蚪找妈妈》。
t:有只小蝌蚪在池塘游来游去,脑袋圆圆,尾巴细细,真可爱。(引导幼儿在唱歌词“黑溜溜”时舌头卷一卷。)
(二)乐器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故事回忆
根据故事情节,依次出示小鸭、大鱼、乌龟、白鹅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特征。
t:小蝌蚪找妈妈先遇到谁?走路怎么样?乌龟走路又是怎样的?(慢吞吞的)
2.引出新角色——青蛙
t:最后小蝌蚪找到的妈妈是谁?(出示图片青蛙)青蛙长得怎么样?叫声是怎样的?有什么本领?选什么乐器表示青蛙?它可能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根据青蛙的特征和情节选择乐器为青蛙配音,例如:一名幼儿选蛙鸣筒,表示青蛙在唱歌;另一幼儿为青蛙选响板代表它从这片荷叶跳到那片荷叶。)
3.幼儿分组用乐器表现动物角色
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角色(青蛙、小鸭、大鱼、乌龟、白鹅),一起商量用什么乐器和节奏表现动物。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分别找出小鸭、大鱼、乌龟、白鹅组的节奏,鼓励幼儿合作表现;重点指导选择表现“青蛙”的小组。
4.分享交流
选择2—3组幼儿展示刚才讨论的成果(包括本次探索重点——青蛙组,以及本次活动节奏或乐器有变化且有创意的小组),并引发其他组幼儿的想象。例如:听着他们的音乐感觉青蛙在干什么?有的幼儿说:叉的声音好像青蛙扑通跳到池塘里;有的说:蛙鸣筒代表青蛙的叫声等等。
5.集体表现:回旋曲《小蝌蚪找妈妈》
老师扮演小蝌蚪起到指挥及串联作用,引导幼儿集体操作回旋曲。
操作提示
这个乐器操作游戏是一个过程性、延续性的活动。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为青蛙选择合适的乐器和相应的节奏,并用乐器完整表现整个故事。在此活动之前,老师需要逐一地为角色(小鸭、大鱼、乌龟、白鹅)选择乐器和节奏,因此可分几次活动进行(方法同本次活动相同)。
在引导幼儿选择乐器时要让幼儿通过倾听为角色配上合适的声响,在鼓励幼儿创编节奏时老师要将抽象节奏与情景相结合,支持幼儿用节奏解释情景。
可将乐器材料放入区角活动中,鼓励幼儿不断创编新的节奏,或用自制乐器替代已有乐器进行合作游戏。
小呀小蝌蚪,咳哟咳哟咳哟哟,来来去去水呀水里游,找妈妈,快快找妈妈,我的好妈妈在哪里?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共同协商,设计有连续情节的单幅插图,组成故事连环画。
2、能画出主要角色的特征。
3、积极的参与小组讨论,分工体验合作绘画的快乐。
重点:与同伴共同协商,设计有连续情节的单幅插图,组成连环画。
难点:能画出主要角色的特征。
二、活动准备:
1、舒缓优美的音乐。
2、小蝌蚪找妈妈连环画六幅,连环画书小蝌蚪找妈妈,动物图片,画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
1、和幼儿谈话,回忆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刚刚看的动画片叫什么名字?”“故事里面都有谁”?小蝌蚪先后都把谁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幼儿说出动物先后的顺序特征,教师同时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加深记忆。
出示背景图,请幼儿按顺序贴上相应的动物图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内容。
2、教师出示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请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制作连环画的兴趣。
老师将这个故事画成了漂亮的连环画,一共画了几幅?(六幅)。
这六幅画是根据什么来画的?(根据故事情节)。按顺序展示每一幅图片,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的情节顺序。除了根据故事情节来画你还发现这本连环画上有什么?(页码和封面)。小朋友想不想画连环画呢?
3、师幼共同讨论,引导幼儿共同协商,分工合作,画出连环画。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咱们一个人画肯定需要很长时间,那咱们怎样才能画的又快又好?引导幼儿每人画一张插图,把故事串连起来。
教师:“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谁画哪一幅?怎样设计封面?页码写在哪里?看一看哪一个小组分工最明确。”教师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巡回指导,向他们提一些启发性的建议,帮助幼儿协作分工,照顾个体差异。并请一组幼儿说一说自己小组的安排。(谁想画第一幅,谁想画第二幅。)4、师幼讨论,共同制定绘画规则。
和幼儿共同制定绘画规则,画时要大方,整洁,画面丰富,颜色均匀,并能根据故事情节来绘画。
5、幼儿绘画,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幼儿伴随舒缓的音乐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着重强调幼儿按故事情节进行绘画。
6、幼儿互相欣赏、交流作品。
引导每个组幼儿讲述自己组编的故事,激励表扬幼儿的进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咱们的连环画还缺少一张封面,老师将你们画的连环画放到区角里,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去合作画一张封面好吗?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喜欢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知道青蛙妈妈的样子。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看过小蝌蚪;
(材料准备)图片、故事录音。
活动重难点:了解青蛙的主要外形特征。
活动过程:
一.宝宝和妈妈
1、提问:在家里人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是妈妈生下了我们,而且最照顾我们、宝贝我们的也是妈妈。
提问:你们和妈妈长得像吗,什么地方长得最像?
2、师:我们都快乐地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可是小蝌蚪却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这一天,他们决定去找妈妈。
二、蝌蚪找妈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故事)
1、插问: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
小蝌蚪遇到了谁?是怎么问的?
青蛙妈妈到底长的怎么样?
重难点:了解青蛙的主要外形特征。
2、玩表演游戏
幼儿扮演小蝌蚪,教师依次扮演其他角色,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表演中鼓励幼儿发问:妈妈在哪里?你是我们的妈妈吗?
三、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中,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7
目标:
1、知道故事的名称、角色和主要的情节。
2、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丰富对春天特征的感受和认识,欣赏有关描述春天的语句。
准备:
1、幼儿已在自然角里饲养小蝌蚪,并观察到了解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2、故事的录音、图片或幻灯。
过程:
1、出示“小蝌蚪”
图片,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今天有段好听的故事,讲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2、教师讲述故事一遍,并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
(2)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小蝌蚪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吗?
3、教师边演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的黑乎乎的卵变成了什么?
(2)小蝌蚪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碰到了谁?为什么会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妈妈?
(3)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它的妈妈长的不像呢?
(4)小蝌蚪最后怎么变成青蛙的?
4、再次倾听故事,感受优美的语句。
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哪一句描述春天的话?
5、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来说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是孩子们兴致盎然。首先从老师问孩子们,回家没看见自己的妈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导入,让幼儿知道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各种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先让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让幼儿讨论小蝌蚪游动的反向,是怎样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的,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将语言发展,数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