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教案的结构化安排有助于教师顺利推进课程进度,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上农业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八上农业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第一部分结合水稻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人口分布和地形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第二部分直接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再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用地位】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学生学完农业区位的基础上进行,是第一节课的延续,选择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为第三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因素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理解科技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分析和特点的总结
二、教法分析
学生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业没有生活经验,不了解生产情况,而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进行。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弱,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三、学法分析
采用读图分析法,归纳水田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资料,图片等直观的.材料,加强感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我国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小麦、水稻、玉米为主。(展示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图片)亚洲是世界主要的水稻产区,我国的水稻产量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水稻生产的环境特点,吸引学生关注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
学生观察:“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提出问题
①、亚洲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
②、水稻分布区和那些气候类型基本吻合
③、这些气候有什么特征?
④、亚洲人口分布什么特点?
⑤、水稻分布区的地形类型是什么
合作探究:综合以上问题,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原因有那些?,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水稻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水稻的习性,让学生联系分析水稻分布区应该具备的条件,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综合思考问题
2、特点?
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方典型的农户家庭种植情况,,材料反映了水稻种植业的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材料分组讨论回答,总结出“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特点,除此以外,还有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单产高”的特点。
八上农业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个字。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范读,感知课文
二、自由朗读,初读感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3、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通过读书自己明白了什么。
三、图文结合,自学生字
老师出示图,请学生给他们配上响应的文字,配的好的选为“讲解员”
四、小组互助,自学生字
1、自己读,需要帮助的字小组解决。
2、小组内检查,小组内组组词。
五、积累词语
请学生在每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
重点读课后四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字词巩因,会写生字。
2、生感情朗读课文,正确流利。
3、发挥想象,说自己的设想,如果我是农业科学家等,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听写
1、指名读,一起读,在上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呢?请你来展示一下。
2、自己用喜欢的办法记和一家子。
3、听写。
二、多种形式朗读
1、自己读
2、大组读。
3、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注意长句的朗读,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引导学生查字典,也可:
(1)仿照列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馆,观看足球比赛。
(2)情境理解。让我们兴致勃勃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是“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教学。
三、拓展想象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八上农业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 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八上农业教案篇4
1、激趣引入:
师:出示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师问:同学们,现在是冬季,外面是冰天雪地,田野失去了生机,我们吃的蔬菜来自哪里呢?
师:对,这就是农业产生的巨大变化。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个巨大的变化吧。(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的内容。
初读
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及时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生:来自大棚。
生读课文。本环节设计,使下文的学习更易。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让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吗?在棉花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没有土也能让植物生长吗?不知道没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农业科技成就的课文。学完了你就知道了。
1、标出自然段,分自然段读文。
2、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全文,巩固认读生字。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师:指名读全文,找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农业都有哪些变化呢?小组学习二至五自然段。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在组内学习交流。
师:的确,袁隆平爷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研制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养活了大半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谁能带着敬佩和自豪的语气读读二自然段呢?(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谁再继续说说农业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1、做游戏
(找朋友)
认读生字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参与)
2、交流识字方法。
3、把生字编成儿歌认读
生:我读懂了:“我”参观农业馆,发现农业的变化特别大。
生:(汇报学习情况)要说农业的`变化很大,我先来说说袁隆平爷爷吧。袁隆平爷爷真了不起,一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他为的就是研究水稻杂交技术······(生对袁隆平了解很详细,对袁隆平充满了敬佩之情,虽然学生们不完全了解什么叫杂交水稻技术,)
生:我要介绍的是袁隆平爷爷研制的杂交水稻。(生远离农村和农业,通过相互交流和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令老师非常高兴。)
这种设计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师以伙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同学们讨论的真不错!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上面的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吧。
(一)师问。
请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带问题重读课文。
(二)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
水稻之父——袁隆平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
2、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3、指导朗读第2节
(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指导学生自学第3-5自然段。
同学们还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下面的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继续读课文3-5自然段吧!
1、小组选出的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八上农业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字音,熟读课文,认识14个汉字,规范书写8个生字,能用这些字组词,理解并识记本课出现的成语。
2、了解本课科学知识,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识记本课的成语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引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现在不用为吃穿发愁,只想怎样吃得更好、穿的更漂亮。可是你们知道你们的父母、爷爷辈以前是怎样生活的吗?(出示图片)
可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却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什么起的作用?
2、出示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二、结合字音,初读课文。
1、出示字音,生子卡片,学生认读,注意“袁、农、隆”等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疑难点。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学生第一段。
学生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例“兴致勃勃”。教师引导:当爸爸、妈妈带你们到野外游玩时,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还可用4个字的词语来表示“兴致勃勃” ,让学生试着用该词语来说一句话。
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段。
1、教师介绍我国国土面积与人口在全球的比例,引发学生思考:当比例失调给我国哪些方面带来的影响最大。教师谈谈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的困难。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介绍“袁隆平”其人其事。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伟大贡献。
3、请同学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该段,理解词语“引人注目”,用这个成语来说一句话,加深理解。
4、学习第三、四段。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寒冷的冬季了,可为什么市场上还有那么多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呢?许多春夏的菜现在还能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看图,结合课文,了解这种大棚的作用。
自读第四段,找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感想!
5、学习第五、六两段。
同学们,植物生长须要什么?大家听说过不需要泥土,却能长得很好的植物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生长的特点,提出疑问。
学生自读,自己解决疑问。老师加以启发引导。
同学们,你们在自然博物馆例参观了这么多有趣的'事,你们的心里会怎样想呢?
四、课堂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了许多农业新成果。这都是靠了什么才取得的变化呢?谈谈学生对了解了先进科学技术后,心中的梦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在没有拼音的辅助下直接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通顺、更有感情、
二、识记生字字形:
1、掌握生字字音,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自学,观察分析字形,用自己的办法来识记生字。
3、交流体会,教师引导。
三、读读记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认读。
2、结合部分图画,再次直观感知。
3、能用这些词语,简单地说一两句话。
四、复习巩固:
1、做“音”与“字”交朋友地游戏,加强识记。
2、给生字口头说几个词语。朗读本课6个重点词语。
五、作业设计:
( )致勃勃 引人( )
( )盛开 ( )飘香
六、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
大棚模型
农业的变化真大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八上农业教案篇6
教案示例2
——“农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学媒体】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讲述)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请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带领学生讨论得具体些。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八上农业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农、技等14个生字,会写厂、产等8个生字。
2、知道农业有哪些变化(农业在科技上取得哪些成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识字教学朗读文章,了解身边科学知识。
三、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四、当前准备
收集有关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
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
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爷爷立了什么大功?
3、你还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哪些事迹?
4、指导朗读第2节(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自学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1、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
4、指导朗读3-5节。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齐读第6自然段。
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查一查农业还有哪些变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分组朗读课文,说说我在展览馆里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二、继续学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这些字的识记方法,现在你知道在生活中哪里遇到过这些字吗?能给它组组词语吗?
2、指名组词。
3、认读生字。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指名给生字组词。
3、认读生字。
①说说农字的笔顺。
②观察农在田字格里所占的位置。
③老师范写农字
④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写农字。
4、指导学习与其它的生字。(科和纺)
5、学生在书上练习描红和临写。
6、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
1、在练习本上练习写厂、产等8个生字。(6个1词)
2、朗读课文
八上农业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升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提出农业的概念。接着提问:"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区位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结合下面的例子一起来总结。
(二)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师生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过渡】究竟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因素布局农业区呢?
(三)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分析结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活动2:【分析结论】受地形条件限制。
活动3:教师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稻米、甘蔗和花卉三种农作物的市场销售价格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分析结论】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过渡】是不是农业区位是一成不变的呢?播放ppt图片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案例,同时分析思考活动题中的问题1。
教师提供"地中海气候区"图以及相关欧洲西部普通地图(国家、主要城市和交通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环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市场、交通、劳动力价格、气候与农业灾害等)
?师生总结】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及综合分析,能够得出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在农业区位中扮演重要角色。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展示案例】
①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
②梯田(丘陵地区)
③滴灌(以色列滴灌技术)
④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
⑤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
⑥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是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
?提问】这些都是改变了农业的什么区位因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师生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