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研报告可以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调研报告可能需要引用各种来源和参考文献,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农村发展调研报告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1
安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安远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脐橙、生猪、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纸业原料林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加快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近期,我们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
一、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安远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安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六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通过立足市场,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果业(加工橙、脐橙)、生猪两个产业确定为农业优势产业,食用菌、蔬菜、油茶、纸业原料林等四个为特色产业格局。目前全县已开发果业面积38万亩,其中无公害脐橙31万亩,加工橙3。69万亩;水果年产量达25万吨,其中脐橙22万吨;全县生猪出栏16万头,生猪存栏13万头;以珍稀品种为主的食用菌5000万袋,其中工厂化生产4500万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大棚栽培模式的种植面积2万亩;西瓜种植面积5万亩;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2、85万亩;全县纸业原料林面积达5万多亩。据统计,20xx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97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300万元,林业产值13200万元,渔业产值4899万元,牧业产值36400万元,分别增长8。5%、 9。5%、8。8%和4。2%。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39元,同比增长9%。
(二)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几年来,安远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龙头企业上档升级,使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基地面积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20xx年新增12家脐橙打蜡分级包装销售企业,至此,全县拥有安圣达、赣州王品、养生堂、金丰利、仙人峰、祥源等40家加工企业,40条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20xx年新增贮藏库、气调库40000平方米,全县贮藏保鲜能力达到8万吨;20xx年出口脐橙8。1万吨,出口额达到5296万美元;全省第一家引进橙汁加工企业—养生堂基地果业有限公司。多年来,我县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据调查,我县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以生产销售型、农产品加工销售型、技术指导销售型三种类型;目前,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共有97家,专业合作社已基本覆盖果业种植、食用菌、生猪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证明,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调查,全县以脐橙、食用菌、生猪三大产业加工企业为主的龙头,产值500万元以上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8个,涉及果业、食用菌、生猪等加工品种,其中2个是省级龙头企业,4个是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8个产值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年总产值达5。6147亿元、现有固定资产17290万元、上年上缴税收1389万元、上年企业利润5657万元。
(三)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安远县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质量管理,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脐橙简易贮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建立完善农业检测中心,加强了农产品的监测检测,全县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县无公害脐橙面积13。6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脐橙(2个柚子基地)出口种植基地17个,面积5。34万亩,成为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赣南第一县;全县通过江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验收备案的出口加工企业15个;“三百山”脐橙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江西省名优产品”和“中华名果”等称号,在中国赣州脐橙节品质评比中荣获“赣南脐橙王”和“赣南脐橙金奖”称号;“金宝牌”小南瓜、甜瓜、小青瓜等评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东江源良种猪场、凤山食用菌生产基地分别评为无公害基地;20xx年江西王品公司生产基地获得了有机脐橙转换认证证书,有机转换认证面积1591亩。
(四)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发展果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余亩,主要分布在三百山镇、欣山镇、车头镇、孔田镇、鹤子镇等乡镇;20xx年全县共修复水毁河堤35处,修复水坡、水圳120座(处),维修灌溉渠道110条(260处),新建果园山塘、农田灌溉山塘46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xx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00亩,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土石方120余万方,实现改水受益人口0。7万人;全县已建成沼气池25000个,20xx年全县农业机械补贴404。49万元。
二、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代农业发展上缺乏优惠、扶持政策。据调查发现,近几年安远县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于实际需要,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没有真正的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没有发挥其效应。如今我县现行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致使全县农口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之间工作沟通少,农业信息不流畅,导致部门之间在工作上难以统筹协调。一是现行的农口系统技术指导人员出现了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的现象,技术服务指导跟不上现今的农业发展,致使农技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全县各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乡镇中心工作,无心也无力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不善于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满足于现状,对农业发展的思考不多,农技服务水平不高;三是全县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度较低,发挥效益不够,政府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够深,重视不够,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种养大户的支持不够,使企业、合作社、种养农户在发展、扩大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不明显,带动性不强。据了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管理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和农业产业项目不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深加工企业少,经济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较少。新型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投入资金有限、经营范围小、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扶持政策较少且滞后等方面抑制了发展。全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没有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不到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销售的状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不紧,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销售体系。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安远县基础设施对发展农业的支撑作用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未根本改变。据调查,一是全县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仅有2座,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库4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库28座。二是水利管理关系未理顺,水利设施设备的作用发挥不大。有绝大部分部分水库的放水设施和灌溉渠道配套不完善。我县脐橙产业常年因缺水导致产量下降,现全县果园普遍在果园建有蓄水池,但还是不够果园需水量,滴管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正常的生产管理,节水工程开展工作范围还不够大,制约了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农业投资渠道不宽,本级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使用效益还不高。近年来,安远县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市级农业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投入未达到中央关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渠道不宽,对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也没有很好的统筹协调,资金使用效率低。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科技转化,转变增长方式,合力推进效益农业。一是要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科技带头作用,致力于改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方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提高适用技术的转化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抓好大面积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赣州市十大农业技术、简易贮藏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增强科技入户能力。三是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各涉农部门应加强与上海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华中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四是加强农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服务指导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现行分散的各乡镇农技推广资源整合,建立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同时要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使他们走出传统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的局限,掌握适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技术,强化农技推广的有效性,吸收农业学院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提升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素质。
(二)依托销售网络,加快优势产业开发,大力构建品牌农业。一是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的销售网络,打响三百山脐橙知名度。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或引导地方能人开办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副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延长农副产品销售链,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创新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加大农业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紧紧抓住安远县面临的各种发展机遇,结合实际,尽快对全县农口单位进行整合,强化农口系统的统筹和协调,同时要利用我县在果业、生猪等方面的优势,成立农业特色园区,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要整合上级农业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规模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把农业发展资金与现代农业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把上级支农资金用好用活,使其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安远县传统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创新农业发展机制,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办法,要从政策上支持农村土地向大户集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现代农业中的基础作用。二是农业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充分发挥农业资金效益。三是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进行集约化和产业经营。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上。五是要把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积极支持安圣达公司、天华现代公司、双孢胎有公司等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扩规上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农业产业项目的组织、策划、生产管理,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
(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2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在章岳定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区农业局、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以及转塘、留下、三墩、双浦等镇街和近20个行政村,深入基层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包括区人大代表在内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集体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建立村级运转财政补助机制,2009年开始连续8年对行政村实行运转补助,累计投入金额1.36亿元,有效确保了行政村的正常运转。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和农村河道保洁的经费保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路网环境卫生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积极落实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16年安排资金856万元支持11个村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2011年开始,区政府制定实施三年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15年对龙坞茶镇10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整治建设,2016年又启动周浦片5个村、三墩镇2个村的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周浦、袁浦小集镇综合整治也带动了三阳等7个村的整治建设。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从今年年初开始,在三墩、双浦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累计流转土地约2.52万亩,并已引进两家规模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现代产业园的引进带动,将提升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现有房产的潜在价值与经济收益,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渠道。
(四)启动整村连片搬迁。近年来,区政府花大力气、大手笔对双浦、三墩部分行政村实施整村搬迁,着力通过引进大项目、大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西湖大学、云谷产业园、云谷国际公学等项目已经确定落户山联村和双桥村,铜鉴湖景区打造和双浦新区建设将覆盖铜鉴湖村、浦塘村等。通过整村搬迁后大项目的引进,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当前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村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收支难以平衡;村集体负债,刚性支出在不断增长;增收来源乏力,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支难以平衡。2016年全区36个行政村村集体可分配收入约6292.9万元,平均每个村约174.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有3个村,最低的双浦桑园地村25.1万元。50万元至100万元有10个村,100万元至200万元有8个,200万元至300万元有12个,300万元以上有3个,最高的留下东穆坞村732.02万元。2016年村级集体总支出约8842.03万元,村均支出约245.6万元,27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总额3132.5万元,平均赤字约87万元。2016年区级财政投入村集体补助资金4298.48万元,平均每村获得补助收入约119万元。依靠较高的财政补助收入,大部分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但绕城等10个村仍收不抵支。预计2017年全区36个行政村可分配收入相比2016年有所降低,约为5507万元,但总支出较2016年将出现较大增长,约为9839万元,预计将有33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金额4332.4万元,其中21个村在加上补助收入的情况下仍收不抵支。
(二)村级集体组织造血功能相对不足,收入来源单一。一是政策因素对村集体收入影响较大。房屋、土地租赁收入普遍为各村集体的主要收入。但随着近年来土地、规划等政策的调整与收紧,原先部分村打擦边球搞违建提高集体收入的行为难以为继,部分村集体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甚至出现负债难还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村集体组织的正常运行。二是保值增值缺乏有效途径。大部分村拓宽经营渠道发展的能力不足,自我营收能力较弱;有些村有资金却因缺乏有效投资的渠道和方向,难以实现资金向资产的转变。三是项目落地较为困难。根据《杭州市区村级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村集体可预支15亩留用地指标,但该指标绝大部分村都未能落地;双浦地区被划为杭州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各村在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招引企业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极大。
(三)村级集体组织刚性支出逐年增加,村级运行压力增大。一是村级日常支出负担加重。村集体经济除承担村组织的管理运转费用外,还需要承担本村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和公益福利事业的供给,各项开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部分村因账上无钱导致村干部工资长期无法发放的情况。2016年36个村总支出较2015年增长约10.1%,预计2017年较2016年增长11.3%。二是长效管理支出大大增加。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庄环境面貌大大改善,而需要开支的公益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路灯电费等费用也大幅度上涨。据了解,转塘外桐坞村的长效管理费用支出从风情小镇打造以前的每年41.5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156万元,是原来的3.7倍;三墩2个村美丽乡村建成沥青路面24万方,公共绿化面积25万方,庭院河道绿化35.5万方,路灯1746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38个,仅靠村自身将难以维持长效管理的费用支出。三是村级债务负担过重。2016年共有25个村背负债务,累计负债7972.2万元、村均318.8万元。沉重的债务也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支出,如转塘何家村债务总额1000余万元(含部分预付款),每年利息支出需50余万元,但其年可分配收入也仅约50万元。
(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一是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撤并后存在并村不并账问题,村里大部分经营收益仍归老村(组)所有,新村村集体大多无经营收入,只能靠补助收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要想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小马拉大车。二是扶持机制不够完善。近年来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保障、物业租赁等方面还没有一套更加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三是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办法不多。不少村干部思想上过分依赖通过留用地开发建设这一条路径,而对其他增收渠道则探索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区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村干部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欠缺。
三、对发展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部署,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事关我区三全目标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央有要求,农村有需求,农民有呼声,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到底。二要明确目标。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杭州拥江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让今天的短板变为今后的强项,让当下的价值洼地变成未来具有独特优势的聚宝盆,让绿水青山同时拥有金山银山,让美丽乡村成为西湖最耀眼的明珠。以此为目标,要精心制定新时代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任务,选准发展路子。要认真分析每个村的发展条件和特色优势,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三要精准施策。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农村群众诉求,提出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当前我区已大部分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相关部门和镇街要及时转移工作重点,调整工作方式。在工作精力上,适时从整治建设转移到产业发展上;在帮扶方式上,要从单一财政扶持转变为政策、财政、智力等综合施策上;在工作主体上,要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组织自治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四要强化指导。要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部门、镇街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部门和企业联村结对等制度,持续对各村进行指导与帮扶。要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向各村提供切合实际,具有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精准指导,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要整合资源增收。深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旅游全域化发展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文章。要以景区化标准统一规划布点各村设施配套,切实为村集体发展旅游、服务村民、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空间支持。要指导各村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特产等,发展生态游、故地游、创意农业、民宿休闲等产业项目。如龙坞茶镇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日前已顺利通过省旅游局4a级景区旅游资源评估。要积极鼓励指导村集体充分利用4a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或者参与开发西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小吃游、乡村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村集体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村集体在发展龙坞旅游中有所作为、大有收获。二要依托项目增收。要加快双浦新区建设进度,积极招引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显、环境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要切实加快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步伐,稳妥做好后续几万亩土地的流转工作,尽快形成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挖掘潜力增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契机,加快对村级农贸市场、物业用房的提升改造,增强商业综合体能力,着力实现业态转型,提高村集体收入来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和鼓励村集体合理利用山林、池塘水面、四荒地、低丘缓坡等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四要合作发展增收。支持和引导村集体以土地、物业等资源,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合作、入股,稳妥参与景点打造、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多元化发展,实现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的转变,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三)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预支留用地指标的落地政策,及时调整布点规划,努力实现指标落地。对各村现有被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梳理,区政府要制定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政策,按照每个村规模大小,允许相应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布局,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又减少土地浪费。要注重发挥一事一议的作用,对于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一事一议几个一点的办法,成熟一个、上马一个,帮助村集体突破政策瓶颈,拓宽增收渠道。二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美丽乡村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和反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镇两级对村级的专项投入和各类补助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有效使用,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要加快制订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制定补助标准,明确经费投入来源,确保长效管理落实。三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快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撤村建居步伐。加强与市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区内超龄农民视同撤村建居居民以及征地农民,允许一次性缴纳养老经费,享受职工基本养老金。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将绿化、保洁、路面养护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经费纳入城市绿化保洁以及背街小巷整治经费体系,减轻区级财政与村集体的开支负担。
(四)健全长效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一要规范三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三资平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推动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村民监督。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提升村集体经营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逐步合并村级账目,加大村集体资金资产融合力度。要加强对已有留用地开发建设的村的监管力度,确保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增收。二要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要立足区内实际,突出增收特色,指导各村集体组织提炼总结增收的好思路、好方法,着力形成适合本村的增收模式。要加强农村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先进村集体现身说法,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整体推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要防范风险,建立村级债务化解机制。要严格落实债务化解责任制,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举债申报审批制度、债务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规范举债行为,坚决防止盲目举债,严防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同时要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积极利用好省市区财政扶持化解村级债务的各项政策,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化解村级债务,着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对何家村等负债特别重的村,要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尽快帮助解困。
(五)加强基层建设,加快农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
一要强班子。加强对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集体经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适时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发展经济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二要抓考核。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对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奖励政策,落实奖惩责任。要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机制,激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要重自治。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明确奖罚举措,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生活观念,消除乱扔垃圾乱吐痰等陋习,减少村级管理支出。要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树立我居住,我收益,我负责的观念,自觉做好门前屋后卫生三包,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3
根据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关于落实省领导对xx试验区批示精神的调研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任务和分工职责,拟定了《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方案》,并由委发展计划处牵头,组织畜牧办、科教处、种植业综合处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分2个调研小组,于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别深入到xx、xx、xx、大方县等地14个乡镇、16家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生产基地,详细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并与当地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举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xx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79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62万人,农村劳动力455.6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412.11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9.44万亩(其中,水田68.66万亩,旱地480.78万亩),保障灌溉面积43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75%)。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xx年,xx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元,财产性收入35.92元,转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xx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54.22万亩,产值190.73亿元,(其中,玉米257.24万亩、23.35亿元,铃薯5.3万亩、86.7亿元,水稻66.32万亩、5.76亿元,小麦92.29万亩、1.22亿元,油菜85.52万亩、2.41亿元;蔬菜253.98万亩51亿元,烤烟66.98万亩、13.49亿元,茶叶面积29.2万亩、1.38亿元,中药材20.7万亩5.5亿元。预计20xx年粮食产量263.0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65%。畜牧业肉类总产33.67万吨,其中生猪28.95万吨、产值55.4亿元,肉羊0.50万吨、产值2.4亿元,肉牛2.12万吨、产值7.5亿元,预计20xx年xx地区肉类总产3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7.5%。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xx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xx亿元,20xx年营销总额9.5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5.4亿元,流转土地87.3万亩。
20xx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xx农村户用型沼气池5.1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23.4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xx地委、行署认真落实xx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250.52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263.05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17.46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85.52万亩,常年总产xx万吨左右,单产xx公斤,并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
xx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场面积大(620.33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0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肉类总产由29.42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40.61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1.8万户发展到13.6万户(增加7.5倍),养殖业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20xx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个,至20xx年,xx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xx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xx年与20xx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34.1亿元增加到86.7亿元(增加2.5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212.1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xx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xx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3、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172.1万亩增加到253.98万亩(增加1.5倍),蔬菜总产值由20.97亿元增加到51亿元(增加2.4倍),蔬菜单产水平由13.2公斤/亩提高到62.5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4、茶叶产业迅猛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0.365亿元增加到1.37597亿元(增加3.8倍),种植茶叶农户由3.8万户发展到7.6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1.5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5、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xx苹果、xx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xx”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
xx地区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20.7万亩(增加2.5倍),中药材总产值由0.9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加6.1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1.6万户发展到3.5万户(2.2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xx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xx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xx年与20xx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xx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xx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xx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xx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xx年与20xx年相比,由0.4365亿元增加到7.2292亿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27.8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20xx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4.2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7.76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xx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19.92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985万元(增加17.8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xx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xx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xx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113.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31.9万亩、茶叶基地29.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7万亩,较20xx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56.31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18.75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xx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xx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xx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xx、xx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xx、xx、xx、xx、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xx、大方、xx、xx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xx、xx、xx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xx苹果、xx核桃、xx樱桃、xx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xx、xx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xx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xx地区的xx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xx县获“中国竹荪之乡”,xx县获“中国贡茶之乡”,xx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200万亩茶叶、2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xx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xx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xx]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xx]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xx]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xx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
“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xx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近年来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xx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xx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xx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xx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xx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xx万亩茶叶、xx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xx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
从中央、省级层面,要制定对xx试验区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xx试验区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试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加大对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xx试验区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专家团队制度,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议xx试验区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组成特色产业专项考察调研组,深入试验区开展专项调研,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试验区各优势特色产业,再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衔接,强力推进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将xx地区纳入优先支持和建设范围。
四是试验区政府、农业部门,要充分考虑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4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化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凝聚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盟委“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发展战略,快速推进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迹办事处开展了一次为期1个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办事处11个村根据区位不同,按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一般和较好的三种情况,召集村领导、财政所所长或农经负责人以及村两委负责人共计32人举行了座谈。通过座谈,认真听取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现状、措施和难点,深入剖析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会人员对今后发展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区位优势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较好的村,依据原有的集体资产,在发展扩容过程中的近城优势,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抓住规划制订的产业支持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日渐增多,集体经营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绝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体可经营资产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可经营性资产,集体收入甚微,经济增长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单一,集体资产增速极慢,效益极差。
目前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有村办企业、集体办公用房及其它资产的租赁收入;二是财政的各项补助收入(如修建农民活动中心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业主给予村社集体的服务费协调费;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的各项协管费。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讲,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通过调查,基层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集体资产租赁,而集体资产也大多为几间铺面,一般也只有几百上千块元收入;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依据产业特色建立起来的 “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一些村社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因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使部分合作社迟迟没有组建起来。
(四)土地征占,带来土地流转收益减少。原农村土地流转较多的村,村集体在协调服务方面等获得一定的收益。现在因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大部分农用地征用后,村社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逐年减少。
(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跟进滞后。有发展规划的地段因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而无法启动。
(六)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七)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现有的村两委干部,有部分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没有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
(八)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品牌战略。各镇村根据自己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在农产品种植区,主要发展农业项目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办事处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发展,鼓励其发展壮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发展战略。
(二)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单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而是采用以土地资本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产业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为契机,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把整理出来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标给村集体,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用地要向业主集中,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才能实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是关键。而这部分投入仅靠村集体或业主,是远远不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五)优化环境,加大推进力度,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政府和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基本生产条件上支持薄弱村的发展。对发挥产业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给予一定的有偿或无偿启动资金,推进其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前几年因发展形成的
债务,在债务化解上能否进行先挂,当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后,再来化债。
(六)加强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扩大发展集体经济的视角和眼界。还可采取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办法,选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七)建立各种帮扶制度。对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村,采取企业或部门对口帮扶的办法,以促进其发展。
(八)建立健全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收益增加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了,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村和促进发展的带头人,应制定明确的奖励政策。同时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要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
这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参与调研的各村干部的积极配合和欢迎,各村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很多很好意见和建议,希望抓住发展的契机,能够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走出新的路子,为农民增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5
一、调研选题情况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部署,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和群众的脱贫致富就失去可持续的坚强保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进一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实力,才能确保农村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攻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这道难关,才能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巩固和扩大脱贫致富成果。
xx乡属边远山区,全乡共8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基础均较薄弱,但政策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河东片区的4个村进行实地访谈、查阅资料、听取群众意见等,对我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深入调查发现问题,以xx村为例分析制约因素,因地制宜选准路子,为全乡下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可行性思路与对策。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xx村基本情况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新型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好现行政策和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产业,2019年红色旅游拓展活动收益4.1万元,同时发展屋顶光伏发电,2018年光伏收益达到1.25万元,迅速提升村集体经济收益,拓开发展路径,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充实壮大。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村干部对村级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先行先试的勇气不足,敢为人先的魄力不够,在近年来农村大面积种植结构调整中,没有在土地上做深入文章;有的村干部以任期时间较短为由,凡事以和为贵,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主动发展,只愿在社会发展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坐享其成,如光伏发电收益每年固定,增长空间依赖上级政策支持,随着扶贫任务的结束,国家补贴政策也将结束,缺乏可持续增长。
(二)收入结构单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各村发展集体经济处于刚起步阶段,渠道、方式还需要再深入研究。从全乡地理环境看,各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
(三)制度尚不规范。在中发现,大部分村采取入股分红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虽然也与农户签订了分红协议,但从具体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合同不规范,文本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清晰。目前已成立的合作社,虽然各项工作已在实际运转,但具有法律效应等措施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尚未完善。
(四)思想尚未解放。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思想是解决一切问题,推动发展的总阀门。如果这个阀门不及时打开,或者打开的不彻底,将会成为阻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大部分村干部都有较强的发展意愿,有的村产业在发展,但就是不能够深入持久的解放思想,有的虽然也在想办法、找路子,但就是不能,也不敢大胆实践。有的担心群众会对自己的做法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有私心,而放弃主动作为;还有的担心群众反对,而过多的维护群众利益,未能在产业发展中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寻找到最佳契合点,错失发展机遇。
(五)支出逐年增加,村级运行困难。村集体经济除承担村组织的管理运转费用外,还要承担本村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和公益福利事业的供给,各项开支居高不下;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在村庄环境的整治,如河道养护、环卫保洁等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村级债务需逐年化解,历史遗留的村级债务较重,严重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壮大。
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政权基础的重要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新飞跃的根本支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举措。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更新观念和认识,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加强宣传和引导。结合本村实际,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成立由驻村领导为组长,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及全体村干部为成员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责任意识。紧扣群众发展意愿,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始终站在群众的利益上,遵循自然规律、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最大限度的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强人才引进,技术人才培养,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提高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健全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三)深度挖掘资源,因地制宜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村级资源挖掘利用,实现集体资源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一是可以通过建立乡级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负责对各村的村集体土地、山场、林场、塘坝等零碎资源进行整合,打捆成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和交易,实现村集体资产收益最大化。二是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农村投资公司,负责乡集体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通过企业市场运作,让闲置的集体四荒地、校舍及复垦的建设用地等资源实现再利用,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把资源红利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厚实家底。
(四)多向发力,加快形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力
1、发挥政策引导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牵引拉动作用,畅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盘活村级现有集体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实施土地流转。同时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争取将绿化、保洁、路面养护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经费纳入绿化保洁整治经费体系,减轻村集体的开支负担。积极争取挂点单位的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帮扶资金入股投资蔬菜、白莲、百香果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力争收益上新台阶。
2、激发村级能动力。全面带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榜样的力量,关键要选好配强领头雁,要把思路清、能力强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岗位上来,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培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思路、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作队伍,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发展经济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同时畅通村级干部的上升通道,合理使用编制资源,加强政治吸纳,使其政治上有希望,生活上有保障,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基层发展。
3、培育能人带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必须有一批致富带头人,坚持将培育创业致富能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动员优秀大学生、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致富带富能力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人,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优先考虑作为村两委尤其是村级主要领导来培养,进一步发挥能人在地方发展中带富致富能力。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6
为防止经济过热,防控通货膨胀,协调经济转型,今年国家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与上年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下,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笔者深入到河北省丰宁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研。
一、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形势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的信贷政策。随着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收紧操作已经到来,信贷收紧、利率上调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受限。从竞争形势看,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纷纷跨域经营、增设网点,各家银行都在产品服务、营销机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县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升温。从全国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农信社的市场份额越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老大”的局面将受到严重冲击,这对于农信社的信贷工作是严峻的挑战。从丰宁县情看,丰宁地处冀北,集老、少、边、穷、坝于一身,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增收、财源增长、城乡统筹等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加之,丰宁被河北省列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之一,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将落户丰宁,并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信贷供需矛盾增加。
二、采取的措施
在国家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情况下,为确保全县“三农”贷款需要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该联社积极采取措施筹集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增加信贷投放。
一是千方百计组织存款,壮大信贷资金实力。截至6月末,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85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
二是深挖内部资金潜力,大力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是增加信贷投放的有效途径,年初开始,联社就牢牢抓住这项重点工作不放松,制定了严格的目标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措施,实行领导带头,部室包社和全员清收等多种措施,使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贷款7794万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资金全部再次用于支持当地“三农”生产;
三是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弥补支农缺口。联社在深入调查掌握支农贷款需求的基础上,为确保春耕生产贷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银行借入支农再贷款1.2亿元,缓解了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双重压力。
四是准确把握信贷头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贷规模。该联社认真做好全辖每一天的贷款发放及回收情况的摸底统计工作,做好辖内贷款规模的调剂,确保每个月的信贷规模既占满又不超,杜绝了农户借不到钱,信用社贷款规模又占不满的问题,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出了更大地效益。
五是拓展贷款方式,方便客户借贷。他们采取农户小额信用、农户联保、担保抵押、公司+农户、公司+农户+订单、农户贷款企业担保等方式的信贷“套餐”,客户符合哪种贷款方式,他们就采用哪种方式放贷,对种植大户和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几种贷款方式并用的形式进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县信用社已累计投放各项贷款9.86亿元,同比增加3.83亿元,增长62.3%。
首先是保证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资金需要,为不失农时地做好备耕春耕生产贷款发放工作,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生产所需贷款及时足额发放,突出支持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真正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及时借到了钱、种上了地。入春以来,该联社已投放备耕春耕生产贷款2.4亿元,确保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贷款需要。
二是确保了全县农业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证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贷款2.2亿元,突出支持蔬菜种植和肉类生产,加快了11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年内新增冷棚350个、日光温室150个、蔬菜恒温保鲜面积4000平方米,全县13各乡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亩;使凤山镇、五道营乡和土城镇的集观赏、采摘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产业园区建成;年内新增肉牛规模养殖场10个,标准化鸡舍400个,实现肉牛存栏16万头,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
三是促进了农村信用共同体建设。投放贷款2.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的信用共同体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累计达到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四是推进了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使“一城、五区、八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贷款1.1亿元,重点投向五区和八大基地建设,通过主打“一主两翼”、休闲旅游这“两张王牌”,使农业观光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园艺花卉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初具雏形。同时,围绕京北第一草原、洪汤寺温泉峡谷、白云古洞等景区,扶持建设采摘园、家庭宾馆、马队等乡村游项目,特别是贷款300万元加快了“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宫建设,提升了丰宁旅游的品位和档次。五是确保了民营企业贷款需求,使民营经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优先满足优质重点客户资金需求,贷款1.96亿元重点支持了顺达、宏达和翱翔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量的信贷投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县实现财政收入55237万元,占全年预算任务的87.68%,同比增收26844万元,增长94.54%。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7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__年9—10月期间,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__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__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篇8
一、发展现状
东桥镇位于闽清县北部,距闽清县城32公里,闽江、外福铁路、316国道、123县道穿境而过,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水口电厂及闽清县最大水力发电站安仁溪电站均建在境内。全境面积187.34平方公里,是闽清县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和闽江北集贸旺镇,全镇山地面积2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8万亩,耕地面积2万亩,辖有22个行政村,5603户,20167人。近年以来,东桥镇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粮食生产方面,大力推广水稻优质杂交稻种植,良种覆盖率96%以上,2005年粮食总产10506吨。在水果生产方面,引导农户种植优质橄榄、无核雪柑、脐橙52号等,同时强化老果园的新技术改造,水果产量达3634吨。在食用菌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食用菌协会的带动下,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栽培秀珍菇500万袋,香菇350万袋,毛木耳300万袋,大球盖20万袋,金福菇、麒麟菇等150万袋,实现产值3100万元,并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体系。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家禽和牲畜的存栏数和出栏数与前年基本持平。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近4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中低产田项目已通过验收。
二是招商引资有较大突破。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05年有4个项目投产和实施:三霸水泥膏已投资400万元,多种新产品正投放福州等地适应性使用;福闽工艺品已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厂房6500平方米,已投产;富森竹业投资200多万元,2005年实现产值550万元,提升为规模以上企业;深圳表业回归工程已开始基建。
三是经济发展实现稳步增长。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增长47.8%;农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万元,增长31.4%,实际利用外资146万美元,增长386%;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增长10.4%。2006年1—9月份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3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数3.18亿元的75%;工业总产值437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7137万元的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1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4586万元的66 %,;农业总产值8474 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12106万元的70 %;地方财政收入8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103万元的78 %;内资到资826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670万元的123%;固定资产投资248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5630万元的44 %,其中300万元以上完成 2024万元,占全年任务数1000万元的202%。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东桥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为: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经济规模、总量依然偏小,产业规模不够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经济运行整体效益不高,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二是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四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闯劲和拼劲不足。五是发展不够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等。
三、发展对策
下一阶段,东桥镇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做好经济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业项目带动和农村稳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壮大食用菌、水果、畜牧、林竹、蔬菜五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在今年的“四个百万袋基地”的带动辐射下,明年总量要达到1600万袋以上,并进一步培养和发展灯塔、须弥山等商标成为名优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市场,把品牌做大、做强。大力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一村一品、一村数品”,以规模化推进产业化,确保增值增收。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科技兴农,以质量求效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民稳定的购销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支农信贷能力。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渠道。
2、推进工业化进程。牢固树立工业强镇的主导思想,把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
化进程作为东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的战略跨跃。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艺品、钟表等产业集群。大力促进东桥表业回归工程,全力做好神龙表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形成新的规模化产业。要优化发展平台,积极推进沿江工业集中区建设,真正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载体,产业集聚的基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促进福晶软磁、福闽商贸、闽华食品、三霸水泥、富森竹业等已落户企业的增资扩产,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内地要突出发展龙标制衣等劳动密集型、环保型企业,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给更多的家庭妇女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同时,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放眼市场,主动出击,以诚感商,促进更多的企业来镇投资办厂,更多的项目落地,壮大工业企业规模和工业经济总量。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实施质量品牌工程,落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创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工业发展整体水平。
3、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镇中心开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大方面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2—3年内,对全镇大部份灌溉渠道和农田进行标准化改造,对重要防洪堤进行建设维修,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旱涝保收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收。二是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推进集镇中心区建设。结合过洋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程,集中力量抓好关键性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建成农贸市场、加油站,明年要建成信用社新营业大楼、建成新镇政府办公楼、东桥文化服务综合楼、东桥交通客运站。并使集镇新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三是加大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力度。通过上级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村(居)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争取各村(居)要建成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一个以上体育活动设施(场所),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建设。以整房治散建文明小区、整路治脏建配套设施、整水治臭现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整三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五是实施“大交通”战略。争取明年内对沿123县道镇境内路段全部进行路面硬化改造,建成南洋公路;加大对村庄、小区进行路面硬化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六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对新桥等地质灾害区群众实施救灾搬迁。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民政救助体系,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春风行动”,关心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事业,重视做好老龄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障等福利保障制度,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