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好一篇调查报告,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客户对我们品牌的认知和态度,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风俗店调查报告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风俗店调查报告范文篇1
调查目的:
向家人询问过年礼仪,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调查对象:
妈妈
调查方法:
亲自询问家长,并用记录本,记录下来。
调查过程:
转眼间春节到啦!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节日,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呢?我怀着浓浓的好奇心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过年都有什么习俗呀?妈妈笑着说: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说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贴窗花……
今天我就给你讲讲贴春联放烟花的故事吧。传说古代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头上还长着许多触角而且还会吃人所以村子里面的人为了躲避年总会在过年时跑到深山上躲避怪兽。而这一年除夕,有个老乞丐来到这里所有人都慌慌忙忙的跑到山上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奶奶给了这位乞丐一些东西吃,老乞丐说老奶奶只要你让我在你家住一晚,保准会让年吓跑。老奶奶以为他精神失常了,便不再管它跑到山上去了。
过了一会儿,年来啦!他发现村东头那位老奶奶家屋里灯火通明,门上还贴着一张大红纸年来到他们家后院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吓得心惊胆战,这时老乞丐穿着红色的衣服,把门推开哈哈大笑。年见啦就赶快逃走,再也不敢来到这里啦!
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人们就会在过年时,贴春联,放烟花。这就是过年时贴春联和放烟花的由来”听完妈妈讲后,我恍然大悟。
调查总结:
这次调查让我不仅知道了,过年时人们会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还让我懂得了贴春联,放烟花的由来,这次调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风俗店调查报告范文篇2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图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八、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九、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十、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风俗店调查报告范文篇3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风俗店调查报告范文篇4
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亲朋好友
二、调查目的: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调查方法:聊天
四、调查地点:自已家
五、调查时间:春节期间
六、调查人:
调查经过:
1、春节的起源(服装、食物、庆典、活动、音乐等)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觅食人肉,。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鞭声,吓得直逃。它又迎头望到一家门口晒着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门里一瞧,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溜了。人们摸准了“年”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的习俗(图书、文字、实物等)
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
3、不同民族的春节(苗族、傣族、壮族等)
苗族杀猪打糍粑预示着春节的来临。春节作为一岁之首,对于苗族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三十晚上“守岁”而不睡觉。从初一开始,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各种活动由此开始。有祈神祷富的祭祀祖先,有驱疠禳灾的驱邪、有祈祷丰年的占岁,有谢恩的喂牲,有联络感情的拜贺新年,有娱人娱神的各种活动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习俗约束人们,不可冲犯神灵,以祈福分。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壮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4、家乡的春节是怎样的(春节里的趣闻)
除夕贴春联福字,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吃年夜饭、看春晚,子夜放烟花鞭炮,火树银花,欢乐祥和。初一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福气。主妇包饺子时会在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谁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走出家门,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给小孩子发压岁钱,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调查结果:
我们的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喜庆热烈的年味儿。
我的思考: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风俗店调查报告范文篇5
一、调查目的:
在这新春佳节里希望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和他们的意义,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二、调查提纲:
从网上去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看看,城乡的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三、调查背景:
在感叹“到底该咋过年”的时候,人们也在寻觅过年的新方式、新体验。狗年春节,城乡老百姓“换位”过年成一景。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四、调查成果:赶超市、逛景点,乡下人进城不含糊。春节前夕,在郑州各商业街上,经常可以看见操着乡音、忙着挑选年货的农民工。刘卫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镇,在郑州一家汽修厂打工。他说,“在外辛苦一年,得带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回去。这不,丹尼斯搞促销、打折,就买了dvd、电饭煲、冰箱。让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两年,郑州市容市貌改观很大,城区景观焕然一新,从正月初一开始,不少郑州近郊和区县的乡下人纷纷到城区参观游览。不少人来到世纪欢乐园、郑东新区,参观高楼大厦,欣赏霓虹闪烁。农历正月初二,家住荥阳市高山镇的李庆民带着一家人,租了辆昌河面包,把二七广场、碧沙岗公园等景点逛了个够。李庆民说,种地不交农业税,政府还有补贴,儿子打工还往家寄钱,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次进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让劳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乡下人进城赶时髦,城里人则来到乡下,住农家、品民俗,有滋有味过大年。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建国说,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过年,逢着春节就觉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计,乘车回农村老家过年:从农历小年起,杀猪宰羊、制年食、办年货、贴门神、祭祖、走亲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农家乐”式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城里人过年方式简单,总过不出味。今年携全家回农村过年,就是想陪陪父母、叙叙家常,让子女感受到纯朴的过年风俗,体验到农民的生活,感知新农村和人们新观念的嬗变,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区的.马福顺说,在郑州,许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几乎年年都回老家过年。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风俗店调查报告范文篇6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