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和思考,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我们写的读后感一定要基于书籍的相关内容发散思维,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篇1
在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之前,我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是只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国基础上。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以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为代表的深厚农耕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史地位。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简单的说,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沿袭着一部分原始的生产工具,比如犁铧、马车、锄头、石磨、水车、水磨、纺车等生产工具,从这些生产工作可以看出,在人类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部分农村还沿袭着这些古老的生产工具,充分说明,中国具有的乡土性,从而导致乡土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国从古至今,许多农民靠务农为生,而且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正因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来的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构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以前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今都是在仁、义、礼、智、信的礼教下前行,并不断在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制约中慢慢前行。可以说,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生产生活,是在几千年中国老百姓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他们在原始的生产生活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最后战胜自然和一切困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明,从而推动中国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进步。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家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在中国是一个讲裙带关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因素就是家族。虽然现在中国已经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加强社会治理结构管理,但在社会这个共同体中,家庭势力同样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势力不可小视,充分说明中国的乡土性。
总而言之,要弄清中国的乡土性,就必须要从生产工具、土地、文化、家庭等方面来综合分析研究,找出有中国乡土性代表性的因素。在结合社会学有关理论,充分找出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及在社会治理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讲清楚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乡土性的国家。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篇2
巴学园是一所有意思的学校,有很多和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第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巴学园的校长先生可不是简单地让家长带的饭菜要营养均衡,而是让家长带的饭菜中要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山的味道”就是蔬菜啦,肉啦;“海的味道”则是鱼啦,红烧海味什么的。读了这段之后,我就一直记得这两个词。我有个同学特别偏食,他除了肉,什么菜都不吃。我就跟他说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故事,他感觉很有趣,现在也慢慢喜欢上这两种味道。看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帮助别人,真是太好了。我真想把这个故事告诉所有偏食的朋友,让他们都好好读一读。
第二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巴学园的上课方式。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上课方式,在我们学校,都是按照每个时间段,有顺序地上课。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走动,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去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巴学园一样,可以先去了解都要学些什么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做喜欢的事情。学校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像小豆豆一样上课,是不是很有趣?大家上课会不会更加喜欢,更加认真呢?这留给我很多的疑问。
我喜欢巴学园,我喜欢“巴学园”这样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三年级,我都看了六遍了。每次看,都还是那么喜欢,除了喜欢天真、可爱、调皮、善良的小豆豆外,每次读每次都还能引起一些思考。你喜欢小豆豆吗?你喜欢里面的生活吗?那让我们再翻开《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吧!
今天我再为大家分享一本书,书名是《窗边的小豆豆》我已经把我读后的感受大体分为三段。
激动:小豆豆是一个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由于她不断的在课堂上捣乱,妈妈把她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巴学园。在这里,小豆豆的好奇天性得以展现,因为这是一个特别自由的学校,课可以随便上,你可以把喜欢的课早点上,不喜欢的课就最后上。下午基本上是自由活动。午餐的时候,校长小林宗作让大家带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总之就是山珍海味。校长为了让孩子们营养均衡,才特意这么做的。校园很小,奇特的是这个学校竟用电车当教室,两棵自然生长的树当门,让孩子们完全回归大自然。读到这,你一定会非常激动而想到这么一个学校吧,接下来,就是你悲伤的时刻。
悲剧:巴学园是在二战期间成立的,那时,太平洋战争顷刻间爆发,日本多数地区都惨遭轰炸,巴学园也没逃过这一劫,被轰炸机轰的惨不忍睹,校长先生看着自己创办的学校慢慢灰飞烟灭,他没有哭,而是问旁边的妻子:“嗯,接下来我们该去哪重建校园呢?”。
欢乐:小豆豆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搞笑事件,我就挑几件给大家讲讲。一年级时,她在原来的学校捣了很大的乱,比如说:她会跑到窗边跟燕子说话啦,跟马路上的宣传艺人打招呼啦……等等事件。还有一次,小豆豆在马路上看见一张报纸,她就奋力的跳了上去,这一跳她可就惨了,原来那是下水道,工作人员应该是临时有事,所以放了张报纸来遮掩臭味,小豆豆掉到了下水道里,读到这里我不禁捧腹大笑,还有许多小豆豆因为好奇而引发的?事,总之是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啊!
这本书总体告诉大人们要给孩子一个开放、自由的生长环境,还反映了二战期间社会的腐败、黑暗。更告诉了我们孩子要懂得探索未知的食物,拥有好奇心,读到这儿,你是不是想看看这本书了?赶紧买过来,跟小豆豆打个招呼,让小豆豆逗你开怀大笑吧!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篇3
?小王子》是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着名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和奇闻轶事。作者以小王子的纯洁、简单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世界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于大人世界的失望、伤心和沮丧。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假恶丑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优秀的空中作家,“用写作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书中塑造的飞行员叙事者形象带着作者自身的影子。6岁时,“我”画的一幅蟒蛇吃大象的画被大人们误认为是一顶帽子这件事,使“我”倍受打击,我最终无奈地放弃了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的,而当上了飞行员,可见当时大人们对“我”的心灵的伤害和兴趣的压抑有多么的深刻。作者对那被“桥牌、高尔夫球、政治、领带等所充斥的大人世界感到不满,并开始了对大人世界惯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批判。成人的世界远远没有孩子世界那么简单、快乐。大人们固执、偏见,惯于以貌取人,他们功利、庸俗,特别喜欢数字,特别是与金钱有关的数字,而他们的想象力越来越贫乏,没有情趣。
在大人们的世界里,“我”也感到自己渐渐变“老”了,变得世俗,变得没有了情趣。直到六年前,在撒哈拉沙漠的一次航行意外,我与小王子相遇,才改变了这一切。一只不能被拴起来,却要带上口罩的羊表现了小王子内心的善良和爱;“沙漠”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脱离世俗的纯洁世界,将我从大人们的现实世界中带到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大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塑造了一系列星球上的神奇“意象”,来表现小王子的纯真、善良和爱心,批判大人世界的庸俗和假恶丑,表达了自己对于纯洁和美好的孩子世界的向往。
猴面包树象征着贪婪和邪恶;玫瑰花虽爱慕虚荣却天真无邪,敢爱敢恩,象征着善良和爱,表现了小王子内心的包容和责任心;落日代表着小王子内心的忧郁和悲伤;霸道的国王让读者们看到了一张贪图权利,醉心于统治别人的颐指气使的丑恶嘴脸;戴帽子的人让我们看到了爱慕虚荣是多么的渺小和可笑;人性的脆弱使酒鬼难以克服自身的弱点,今朝有酒今朝醉,难以自拔;商人贪得无厌,一味追求金钱,只想拥有,不想付出;灯夫和扳道工仿佛是我们身边那些许许多多循规蹈矩,庸庸碌碌的人们,整天忙碌却又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忙碌;地理学家形象象征着那些整天沉迷于幻想,因循守旧,“本本主义”的人们,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自以为是,缺乏实干精神,永远都会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这一切似乎有些“指桑骂槐”的意味,矛头直指地球,那充斥着所有怪现象的人类社会。
作者借只有三枚花瓣的沙漠小花,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使读者感受到了那些“被风吹散的”“没有根”的人们的漂泊不定,生活艰难的悲剧命运和生存状态。小王子对于外面的世界已经失望至极,他在努力地寻找水井,水是生命的源泉和净化灵魂的圣液,井是希望,是一种理想,一种世界的美。等爱的小狐狸是纯洁、友情和智慧的化身。小狐狸让小王子懂得了爱的真谛:要经过“驯养”,要有责任心。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需要用心去静静的感受和聆听。这一刻小王子终于懂得了真爱是永恒的,爱是一种牵挂,没有爱的世界是单调而乏味的。小王子更加思念自己的星球,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那朵等他回家的玫瑰花。
“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上的一朵花儿,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最终,小王子不惜一切借助死神的蛇的毒液,舍弃了自己的躯体,灵魂回到了故乡。小王子的死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象征着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也象征着被成人世界摧残而夭折的童心。
我们虽然不能永远活在童话的世界里,但童话世界总能带给我们真善美,引发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深思。童话世界,虽不能至,然心永向往之。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会发现美好就在身边,愿我们这些大朋友童心不泯。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篇4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它讲述了一个叫徐福贵老人的一生,他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平实的叙述中,诉说着主人公的一生的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为了一家人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而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是个偏头,却极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篇5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复复读了几遍,读到开心处我跟着欢笑,读到坎坷处我随着难过,读到离别处我心酸,读到伤心处我落泪。但在杨先生的字眼里始终波澜不惊,仿佛是在描述别人的故事,那样淡定、宁静。我只想看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叹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读到最后才慢慢读懂了书开始她做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原来就是现实的虚化。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用文字记录的不仅是对至亲挚爱的思念,更是一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就算幸福?读了《我们仨》,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在她们心中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态。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不管在什么状况下,她们都会从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其实幸福的关键是感知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杨绛的一家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遭受着怎样的苦难,她们永远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爱!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杨绛的一家,很好的诠释了"情感",她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她们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们没有所谓的爱情基础,但是几十年风雨历程,携手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为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对中国这个著名家庭的亲情故事,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
现代的高科技给我们提供了联络感情的平台,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是我们还有那份平淡真挚的情感吗?似乎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越来越厚。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缺忽略了身边最真实的感情!当飞机、高铁让我们毫无阻隔的飞越千山万水,让我们的生活没有距离的时候,我们心的距离是拉近了,还是越来越远呢?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身边最平淡的美丽。当我们抱怨爱人不够体贴、不够浪漫的时候,我们是否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你有没有用心去体会这平淡中的幸福呢?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无疑给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扪心自问,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我们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面对爱人,我们做到爱他如同爱自己吗?面对父母,我们做到像父母对我们那样对待他们吗?面对朋友,我们做到真诚相待吗?我们做到问心无愧吗?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可以让你变的更加珍惜亲情、爱情、友情。
近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灵魂不朽,他的影响不朽。
这句话送给已去的杨绛先生最合适!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篇6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对于我来说印象很深的书,就是这么一部书使我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平凡的世界,世界真是平凡的,但是往往给人的经验教训却是不平凡的。正是由于这部书的深奥性,使得我对这本书记忆尤深。下面就是几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沉重的后感
这是令我心情沉重的一本书。
可以说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懂得了奋斗不是从前简单理解的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奋斗不仅仅是要吃苦,要受罪,奋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执著,一种在黑夜里呼唤黎明、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韧劲。
如果没有分秒必争的奋斗,没有载满汗水艰苦的史册。也正因如此,付出与成功总是紧密相伴相随而至。而且,奋斗,永远是漫长的过程,成功只是瞬间的陶醉。奋斗的快乐在于成功的希望,而成功的愉快却在于奋斗的现实。
渴望成功,人生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去设计自己笔直的前行大道,去仅仅选择生活中的欢乐和安逸。与其说我们期盼永远幸福快乐,不如说更期盼为今后战胜人生的挑战,正视人生的艰辛与措折多一份心理准备。
这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段社会,记录了一个时代,也记录了一段成长的经历。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多么卑微,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看着里面人物的命运不禁想起我们现在的境况,也想象着以后将要面对的生活。
二、世界再平凡也是幸福的
读完《平凡的世界》,心中涌起一股热辣辣的感觉,有时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没有资格对它评述,只有被它感动。
纵观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友情、爱情。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农民的生命同伟人的生命具有同样的价值,普通人的劳动同伟人的业绩一样伟大,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亲情、友情、爱情。特别是孙少平,也是我最佩服的角色。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不卑不亢的学子,又或者说,农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少平平凡的一生,分化于农田、城市工地,还有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田晓霞的出现,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关于她的章节,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因为有她出现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
三、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书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平凡的世界不仅存在在书中而且还存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是十分的平凡,我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偶尔生活会带来小的惊喜,但是生活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磨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坚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