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模板网 >作文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6篇

通过阅读事迹材料,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通过事迹的传播,我们能够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脱贫攻坚楷模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6篇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1

生命诠释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引领脱贫,时不我待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李春惠作题为“提灯行一路,照亮身后人”报告说,姜书记是今年4月12日出差时,突发心脏病旧疾走的,实在太匆忙,她与同事随姜仕坤身边工作人员收拾他在晴隆工作所在地遗物时,发现他的桌上除了药就是书。姜书记身边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他生前最爱看的一本书。他折过的书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可以遗憾,但不要后悔。我们留在这里,从来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选择在这里经历生活。”李春惠记者动情地指出,姜书记曾四次调研位于海拔1800米高山上的大田乡兰蛇坡村,这里是黔西南州最后一个通电的村,路左侧是石壁,右侧是悬崖,车窗外是万丈深渊,车上坐的人分秒感到绝望,是姜书记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现代化的能量。面对全村800人是苗族同胞、常年种苞谷,贫困发生率超过80%的村庄,姜书记不仅冒着生命危险上兰蛇坡,还到地里、猪圈、羊圈了解真实情况,苦口婆心动员村民改种,掰着手指头给老百姓算帐。如今的兰蛇坡有近一半的土地种上了经济作物烤烟,许多农户靠养殖翻修了旧居,还有不少人家盖了新房。

晴隆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贺伯果详细介绍了姜仕坤在晴隆的6年时光。虽然县里贫困程度远超出想象,但姜书记还是强调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只能闯干拼!初到晴隆时,为了解决用水难,他跑了一个多月到全县56个贫困村考察。6年来,他车辆行程几十万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车上颠簸100-200公里,而每次下乡都特别关心养羊情况,进村入户总是先钻进农民羊圈里查看。他常说:“想让百姓养羊,自己先得懂羊”,一本养羊的书紧随其身,无论再忙都要和养殖专家探讨改进饲养方法,最终才想出以吊脚楼结构做成“羊宿舍”,终于治好了潮湿导致的羊腐蹄病。

贺伯果说,只要有一点时间,姜书记都在看书,出差最喜欢逛书店,常向大家推荐一些好书,他的办公室、寝室、车上到处都是书,宿舍书籍就整整装满7个编织袋,还时常对大家说,“要多看一些伟人专著和历史书,多看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书,要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对工作大有益处。”同事们劝他好好休息下,去医院看看不舒服的身体,他总说“等忙完这阵再说,现在遇上国家好政策好机遇,晴隆脱贫正当时啊!”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做领导工作本来就是“苦差事”,很多时候要“五加二”、“白加黑”,想舒舒服服的就不要当领导干部。姜仕坤就是这样一位吃苦耐劳、鞠躬尽瘁的好干部。

小爱存于心,言传又身教

报告会上,姜仕坤书记在读大学的女儿田姗灵泪光闪闪,脸庞稚嫩,却举止成熟坚强。她说道:从初中开始,她就读寄宿学校,大约一个月才能见上父亲一面。晚上10:55,是下晚自习回到寝室的时间,也是姜仕坤和她约定每晚通电话的时间,6年来从不间断。自己有时会跟父亲抱怨学业繁重困难,父亲总是语重心长地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难免,迎难而上才能活得精彩!”

2016年4月的一天,来广州出差的姜仕坤和女儿约好通电话或来大学看她,但她的手机再未响起。她在收拾父亲出差遗物时,姜仕坤的手机响了,闹钟显示“10:55”。“他还留着闹钟,说明他一直在惦记我!”田姗灵感慨道。她充满遗憾地说,爸爸妈妈聚少离多,爸爸工作地点一有变动,妈妈就不得不跟着变换工作,但结婚20多年,他们在一起时间却太少,爸爸也只能在妈妈生病时抽空来看一下,我们一家才能欢聚,爸爸将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前年,爷爷急发胆囊炎需立即在昆明做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但爷爷任谁都劝不动,只能把远在晴隆凌晨两点多会议才结束的爸爸叫来,爷爷在爸爸劝说了一个多时后才同意做手术,父亲没来得及休息就被工作电话催促回晴隆。爷爷看到爸爸走路一瘸一拐问他是怎么了?他笑着说,“在上楼时不小心把脚崴了,没事儿。爹,您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好好养病!”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他痛风发作,疼得脚不能落地,开会时只能斜靠在沙发上,怕爷爷看出他病了,硬撑着走进病房。

谈到这里,她深情地说:“我的手机屏幕是我爸爸调研小学生免费营养午餐时的照片,他微弓着背,一脸和蔼地望着眼前的孩子。每次打开手机,仿佛觉得爸爸正慈爱地看着我。我会努力振作坚毅,照顾好妈妈和爷爷奶奶!做一个像你一样脚踏实地、负责任、有爱心的好姑娘!”

大爱见于行,廉洁奉公,为贫困百姓谋幸福

女儿田姗灵的报告,让现场的人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父亲、丈夫、儿子姜仕坤的隐忍坚硬铮汉子性情,更令在场的人感受到姜书记对贵州这片土地人民的浓烈热切之爱:爸爸每年过年都带我和妈妈回册亨老家、苗族寨子走马村去看望爷爷奶奶,进寨子的泥巴路太难走,发展滞后的老家让我了解到爸爸拼命工作的原因——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爸爸发现老家自然环境和晴隆相似,乘着回老家时便把晴隆脱贫经验介绍给老家乡亲们,乡亲们在父亲回老家时都会围着爸爸问很多关于发展产业的问题,爸爸每次都耐心解答,看到老家百姓们生活越来越好,他每次回去都开心不已。老家人说:“爸爸跟农民一个样,没有架子、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大家说话都愿意跟他掏心窝子,他是一个不会忘本的人!

晴隆县委副书记王琴在报告会上深情介绍了这位“不忘本”的姜书记,对晴隆更是“知之深,爱之切,脱真贫”。晴隆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水低、谷深、土瘠,石漠化情况严重,人均耕地仅0.77亩,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多项指标名列全国592个贫困县的倒数第一,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也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发生率52.2%,这就是说几乎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0年,姜仕坤任代理县长时,1.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不足3万,狭窄的街道是泥巴路,水电供应也没有保障;通乡公路既破损又危险,70%的村不通公路;许多乡村百姓靠种粮难以维持温饱,年轻人都得外出打工。姜书记刚来晴隆春节走访时,看到一位老乡家里除了一口显眼半边锅外,再没有像样东西,他含着眼泪从兜里摸出两百元钱递给老乡说:“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过完年我们一起想办法”。这幅光景令初来晴隆、农家出生的姜书记痛心,今后工作无论多艰苦或取得小进展,他常说:“可以承认落后,但不能甘于落后;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自此后,姜书记带着大伙开始了6年艰苦卓绝斗争:结束用水难、用电难历史;跋山涉水筹集资金贷款修路,新建市政道路20公里,改造、建设通乡、通村、通组公路1800公里,许多边远村寨还通了车;县城人口、面积都翻了一倍,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全产权升级“晴隆模式”,为羊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系列“晴隆羊”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北上广,带动2.5万人脱贫;深入调研茶产业,建茶青交易市场、发布信息、引导市场、提高茶青收购价,维护茶农利益,种茶积极性高涨,茶叶成为晴隆脱贫又一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羊、茶、果、蔬、烟、薏”六大产业,老百姓收益大幅增长,2012年初至201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8.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7.1个百分点;姜书记提出旅游脱贫,排除万难将“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这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给晴隆的珍贵遗产打造成知名景点,招商引资、改造县城、建设安南古城、打造史迪威小镇,建成了一个具有民国建筑风格人文景区,央视热播《二十四道拐》电视连续剧后,晴隆成旅游热点。

晴隆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贺伯果说,姜书记是县里出了名的“老抠”,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号召干部节约工作资金用在刀刃上,为贫苦户买猪、买牛很是舍得。2014年,姜书记来到董箐村走访,了解到村民陶金翠一家5口人,丈夫患有重病,两个孩子上学,还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只有陶金翠一个人苦苦支撑,他就赶来安慰她说:“困难是暂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你说,你想干什么,我们会帮助你的。”陶金翠说:“想养牛。”姜书记回去即协调资金买了一头牛送给陶金翠家。2015年春节前夕,姜书记再次来到这户,发现陶金翠还在帮人养猪贴补生计,姜书记很感动,立马表示送她们家一头猪,还叮嘱我选一头肚里有崽、马上就能见效益的母猪。姜书记对当地百姓亲切,另一方面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还因我阻拦十多年上访户郭永茂见他而严厉批评过我,郭永茂在与姜书记长谈征地事后心平气和离开了。在得知姜书记噩耗时,郭永茂叹息万分:太可惜了!姜书记是个好人、是个好官!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中写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民心”就是“廉洁奉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县委书记是“芝麻官”千钧担,全国三千多个县犹如全国这张网上的“纽结”,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2015年6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广大县委书记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姜仕坤书记用生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现场的人们都真切感受到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品味他短暂生命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有精神的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忠诚为民,不忘初心!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2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接下来要做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文章”。

“谋当前”与“虑长远”统筹结合。古人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在整体中,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全局,全局的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变化。脱贫攻坚战马上就要打赢了,把这个阵地攻下来不容易,守得住巩固好更是不易。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一些脱贫户仍存在返贫致贫的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需要持续发力,如果只盯当前,眼里只有某一领域的当下而不虑长远,没有从全局、整体去考虑,就容易陷入补了东墙短西墙的困境。做好“谋当前”与“虑长远”的结合文章,就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比如:一些地方异地搬迁主要解决了搬下来的问题,但要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只有从全局出发,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开展常态化检测预警,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我们既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有“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把长远思维贯注到当前工作中去。

“扶口袋”与“扶脑袋”统筹结合。“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脱贫攻坚,既要摆脱物质贫困,又要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最终实现物质富有与精神富有的双赢。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逐步摆脱物质贫困,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就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从实现生活中看,有些贫困户在精神上被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贫困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不愿在掌握新的致富技能上下功夫等等。这些现象虽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对消除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做好“扶口袋”与“扶脑袋”的结合文章,一方面,我们要树立靠政策兜底脱贫不能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树立脱贫靠自身的思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与践行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价值观;精准开展面对用工岗位的系列就业技术训练,使劳动者最终走上稳定脱贫之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电商”“微商”等新型经营方式,转变农民生产经营理念,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农民干事创业、增收致富能力,实现集体经济与个人致富共赢的新局面。

“拔穷根”与“播富种”统筹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需要做的事就是要弄清贫穷的根源在哪里?找到了“穷根”,也就找到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因贫困需求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真正拔掉穷根、开掘富源。比如:针对处于贫困边缘的脱贫户,聚焦影响致贫返贫的问题短板,找准“病、学、灾”等致贫返贫原因,划定支出预警线、识别高风险农户,划定收入资格线、框定易返贫贫困户,对识别出的易致贫返贫对象,因户施策、分类提供保障措施,为赢得全局夯实基础。做好“拔穷根”与“播富种”结合文章,就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谋当前”与“虑长远”、“扶口袋”与“扶脑袋”、“拔穷根”与“播富种”的结合文章,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书写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3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每当读到关于黄文秀同志额文字,耳畔就响起了这深情的歌声。“你是谁?”一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一名平凡而执着,勇敢而睿智的基层党员干部!“为了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脱贫攻坚洒青春!“我的战友你何时回?”天灾无情,归期无望!在这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对黄文秀先进事迹的充分肯定,更给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树起了一面旗帜。

生命诚可贵,民生价更高。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还有森严堡垒,激流险滩,必须知难而上,迎难而上。黄文秀同志正是这样的勇士,为了践行那不变的“初心使命”,她把自己青春融入贫困山区的泥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地方发展那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条充满坎坷与希望的路上走得那样铿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困难面前从来不低头的“女汉子”,用行动诠释着“初心使命”,演绎着巾帼风采!

古人云:“三十而立!”何谓“立”?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认为,“而立”代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而是为他人着想。冯友兰先生对“而立”的解读,在黄文秀的身上体现得最为准确。一位有着法学硕士学历和极强的办事能力的年轻党员干部,30岁还打着单身,家中父母身体状况也不太好,而她却将勃发的青春尽情地挥洒在深度贫困的村庄里,将满腔的柔情倾注在那195户贫困户883人身上。从“新手”到“熟路”的过程,见证着这位美丽书记“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怀。

黄文秀同志战斗的广西百色,也属于老少边穷地区,革命先烈在那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但并不优越的自然环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黄文秀担任“第一书记”的百坭村,是更深度贫困地区,当地群众对先前的“书记”们抱有较大的成见,信任度不高,认为他们“全都是来村里镀层金就回城里升官”了。面对群众质疑的目光、不信任的话语以及善意的“回城”劝告,黄文秀没有铿锵的演说,没有激昂的誓言,而是脱下外套融入贫困户的生活,她首先要成为群众的“熟人”。

就这样,这位从北京回来的研究生,完全与这片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土地融为了一体,谱写着动人的青春之歌。一年的时光不算长,但黄文秀通过系列“精准”给百坭村带来的变化却是那样的巨大。“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在一年的时间里,黄文秀的车就走过了两倍的长征路。是呀,在脱贫攻坚这条新长征的道路上,黄文秀不仅征途满满,更是信心满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共中央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实了重要内容。“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一个黄文秀倒下了,有更多的像黄文秀那样的优秀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站起来,往前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汲取“榜样”力量,把从黄文秀同志身上体现出的政治信仰、精神元素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才能坚定地向着伟大祖国的诗和远方前行!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4

12年来,在华坪女高毕业的1804位贫困女孩心中,张桂梅就是一支照亮她们前路的蜡烛。

10月17日一早,记者来到华坪中心镇拉毕村村口,穿过一片菜地,跨过一条水沟,顺着墙边的小路,走进女高毕业生李小月(化名)的家。3年前李小月中考时,瘫痪多年的父亲说:“只要能读女子高中,就能上大学,我就放心了!”李小月如愿上女高时,父亲已经去世。“家里没有能力供小月读高中,是女高免收学费、书费、住宿费,张桂梅老师每月还给小月700元生活费,小月才能读完高中。”李小月今年考上了普洱学院,母亲李良翠送她到普洱校门口。瘦削的李良翠连连感叹:“小月今年考上大学,我正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张老师又送来了1万元,凑够了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张老师很伟大!没有她和女高的帮助,孩子读不了高中,也上不了大学。”

在华坪县医院检验科,有一位做事风风火火的女检验师,她叫高世婷,华坪女子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在检验科值班室里,高世婷对记者连声说:“没有张桂梅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喊她阿妈。”

20xx年,家在华坪县兴泉镇兴泉村的高世婷初三快毕业时,父母先后去世,家里只有弟弟和年迈的爷爷。她的中考分数超过了县一中分数线,可没钱交学费。绝望时刻,华坪女高开始招生,张桂梅接纳了她,不仅免学费书费,每月还补助她300元生活费,还把她弟弟接到儿童之家生活。因为心里还充满对父母去世的悲痛,第一次见到张桂梅时,她禁不住全身发抖,张桂梅坐在她身旁,拍拍她的腿亲切地说:“别害怕,好好学习!”此后张桂梅多次找她谈心,让她逐渐走出了悲痛的阴影,当了班长,3年后考上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她在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都由张桂梅负责。大学毕业后高世婷回华坪县医院工作,有了幸福的小家,还能赡养爷爷。80多岁的爷爷常在村里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孙女在县医院上班呢。”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生李欣坪万分感慨地说:“20xx年中考结束,我很担心自己像同龄女孩一样,去打工或是嫁人生子。庆幸的是华坪女高发来一份录取通知书,改变了我的一切。正是张桂梅老师和女高其他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成为一个佩戴鲜红党徽的研究生。”

12年来,丽江市贫困山区许多初中毕业的女孩,都走进了华坪女高的学堂,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使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其中今年高考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了一本。“多数毕业生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和企管人员,还有边防民警和海关人员。今年有2个毕业于华坪女高的大学生自愿参军到西藏,现在全国各省市区都有我们女高的学生了。”张桂梅很开心。

“张桂梅带动的不仅是华坪女高,还带动了全县所有学校。20xx年女高成立以前,全县中考升学率不到50%,20xx年就达到了90%以上,近8年来全县高考升学率在丽江市保持第一名。”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胥国华说。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5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很重要”“有种精神撑着我,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优秀党员、“燃灯校长”张桂梅的这番话一直萦绕心间。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党员群众的期盼,作为一名新时代组工干部,应当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保持初心“想干事”、磨砺自身“能干事”、敢为人先“干成事”,应该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追求。

秉承初心,播撒“想干事”的种子。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党的优良传统、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无不激励着我们以饱满的信心砥砺奋进,“救一个就是救三代!”这是张桂梅的初心。作为组工干部,自觉把政治信仰融入情感之中、植根于内心深处,把忠诚老实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树立远大志向,制定工作规划,怀着事业心和责任感去积极投身组织工作,内心深处是自己想要干一番事业,要以“滚石上山不松劲”的精神去干事创业、担当使命,有了这样的初心才会把事做成、做好。

锤炼本领,筑牢“能干事”的底子。经验的提炼是最大的本领,知识的运用是最强的能力,新时代组织工作对组工干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本前提,同时,要坚持在学中思、事中看、干中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以扎实的知识才干和在实践中刻意的磨炼让自身本领不断硬起来,做到“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真正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

敢为人先,谱好“干成事”的曲子。干成事很难,干成事亦很可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干成事成为了一种新的追求,“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这是时任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的誓言,194公里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是他干成事的真实写照,就是这种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的高贵品质,才使得刹那芳华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组织工作任务重、业务政策性强、程序规范要求高,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分析党建、干部、人才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且敢于、善于去寻找干成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用“滴水穿石”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展现新时代组工干部新作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新时代组织工作的实践中“燃灯精神”发扬正当时,张桂梅、邹碧华等一大批共产主义事业的“燃灯者”立足本职发热发光的精神品质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程。榜样是前行路上的标杆,组工干部当学习传承好“燃灯”精神。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6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将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坏消息还是传来了。村民黄会元被巨石砸中,滚落下山,悲痛万分的毛相林一度动摇了修路的决心……此时,黄会元的父亲站出来说,“为了子孙后代,我儿子死得光荣!继续修!”顿时,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擦掉眼泪,继续走向工地……

终于,2004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毛相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14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育人楷模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代楷模杜富国观后感5篇

学师德楷模,做优秀教师心得体会8篇

关于脱贫的作文7篇

发言稿以脱贫8篇

脱贫帮扶工作计划7篇

乡2023脱贫工作计划8篇

脱贫发言稿800字7篇

脱贫攻心得体会推荐8篇

教师事迹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005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