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模板网 >工作计划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编写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一份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合理分配学习资源和活动,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方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学生大多数来自工薪阶层的家庭。学校从20xx年就加入到“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改实验中。课改年级成立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题实验小组,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

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

(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 (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认识圆柱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建立展开图与圆柱侧面、底面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表面积公式计算实际图形的表面积。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2、复习相关知识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是怎么计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必须哪些条件吗?并说说理由。

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2、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1)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以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谁还记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拿一个圆柱形的纸盒,指出它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然后展开,使学生直观看到圆柱展开图是两个同样大的圆和一个长方形。

(4)议一议: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学生讨论。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4)教学例题:

出示教材中圆柱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圆柱的高和半径,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5)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如果出现列综合算式的,要给予表扬。如果没有。提出兔博士的话,鼓励学生尝试,老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练习

试一试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2)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注意本题中给出已知条件是圆柱的底直径。

四、巩固

练一练1:则由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2:此题是一个半圆柱体,应该怎样理解它的表面积,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练一练3:先指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业

自己找一个圆柱体的物体,来测量它的数据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6 = 8∶4

内项

外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设计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学会新知。

1.猜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课正式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猜一则有关人民币的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活动灵活多样,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认一认、换一换、算一算”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的计算进行系统的复习,加深印象。

3.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解决人民币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人民币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复习课开始之前先来猜一则谜语。(课件出示)

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纸、买玩具,哪样都要用到它。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呢?

生:钱。

师:我们用的.钱又叫什么?

生:人民币。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复习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复习整理

1.复习人民币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1)呈现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②从高到低是怎么排列的?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元、角、分。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也可以表示为10角=1元,10分=1角,100分=1元。

2.复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及币值的大小比较。

(1)创设情境:文具店的货架上摆着一本日记本3元4角,一块橡皮5角8分。

(2)提出问题:3元4角=()角。

①指名汇报。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师生共同小结:因为1元等于10角,3元就等于30角,所以3元4角就是30角+4角=34角。

④练习:5角8分=()分。先让同桌间交流想法,再指名汇报。

(3)47角=()元()角,76分=()角()分。

①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加以引导,如47角可以分成40角和7角,因为10角等于1元,那么40角就等于4元,7角不满1元,所以47角=(4)元(7)角。

②练习:76分=()角()分。

(4)比较大小。

①8元○79角。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②10元○97角。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作文优秀7篇

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作文最新8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8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7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通用5篇

2023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7篇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5篇

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6篇

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参考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073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