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模板网 >心得体会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篇

从一个人的教学反思中是可以看出教学能力的大小的,老师在教学生涯中一定经常接触到教学反思,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篇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一、共同的地方:

1、明确小组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明确之后,每个组能带着他们的目标进行学习,并且小组长更能关注他们组员的学习情况,这样也就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精气神。在课后调查学生的想法时,学生也认为小组学习目标还是要的。

2、学生初步学会了总结方法。学生在自学例题后,能把课本中例题的知识总结成方法或步骤展示出来。

二、上面两点是课堂较好的地方,但也有共同的问题:

1、学科班长的培训还不细致,例如在课堂流程中环节的衔接不流畅;在小组自学后要展示时不会观察板面选择小组展示等等。

2、小组长的培训不细致。例如:在自学后板书时虽然有总结的步骤,但每个步骤也要明确的说明;每个组有2个组长,这2个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组长在辅导组员时辅导什么,怎样辅导可以让组员形成学习力等等。

3、时间上前松后紧。在独学、对学、群学和预展的时间上过多,主要还是小组长的培训没有达到一个高标准。

三、不同之处:

1、时间方面。

在昨天的课堂中,时间上刚刚好。一是五(2)学生他们自己的班级,他们的小组成员是固定的,组长负责的四个组员是固定的,在小组学习时更有默契;二是他们的小组阵地是固定的,每个小组知道他们的板面位置,板面怎样规划。在今天的课堂中,从12:05——12:55超时10分钟。原因是五(1)学生到了五(2)的'教室后,随便找了位置坐,小组成员临时组成,组长临时选取的,在小组交流时没有默契,并且不清楚本组的板面在哪里,这也是我特别疏忽的地方。

2、补充质疑方面。

今天的课堂中质疑更多一些。五(1)班能有更多的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昨天五(2)的课堂中更多是精英展示。这也是需要在五(2)班要加强的地方。

四、努力方向:

1、明确小组学习目标,提起学生的学习精气神。

2、学科班长、小组长通过每节课加强培训,从细节开始。

3、平时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向学生要方法。

4、努力使课堂实际尽可能的实现所备课堂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

的确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必不可少地,但如何才能真正的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却不是每一位教师可以做到的。

这几日,看着著名特级教师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让自己感触颇深。其中就有一例是说到了解决一名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的事例,让自己特别的兴奋,应为我觉得她这里写得非常好,至少我觉得很有道理,咱们的孩子最缺乏得是被理解与尊重,不管孩子们做了什么错事,都应该被宽容的接受,理解,并且宽恕。

我自己班上也有这样的一名同学,学习成绩还算是不错的,可是上课总是听不好,没几分钟就开始做不住了,我也使了不少发子,可是收效甚微,始终找不到办法去解决这一“难题”。今天上课又是这样,若是在平常,我肯定又要好好批评他一顿了,所以当我叫他来我办公室的时候,他就表现的非常不愿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

却生生跟着我来到办公室,低着头,似乎是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了。可是我倒是一反常态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笑咪咪地搬来一把凳子,叫他坐在我的旁边。

“请坐,为什么这么害怕呀?”我和缓的对他说。

他眨巴着眼看了我一下,又低下了头。

“怎么,不敢?哈哈”,我见他没有动静,又加了一句。

他又看了我一眼,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

我见他坐下来了,感觉比较紧张,为了缓和气氛,我关心的询问了一些旁的事,借机表扬了他,是刚才的紧张气愤一下子变得融洽多了,我就顺势切入了正题。

“某某,陈老师想向你请教个问题,你愿意帮老师解决下么?”

他怀疑的望了望我,然后说到:“当然可以。”

“陈老师上数学课是不是不够生动,不够有吸引力?”

“没有,没有,是我听得不够好”,聪明如他马上意识到了什么。

“不要担心,陈老师是真心向你请教的,但说无妨”,我依旧微笑地看着他。他又一次抬起头很快地扫视了我一眼,又低下头,而后又抬头看看我,确信自己是足够“安全”了之后,他开始向我打开了话匣子。

“陈老师上课讲得挺好的”,他一边说一边观察我的.反映,“只是有些地方讲的不够清楚。”

我知道他说的是早上争论不止的那道题目,我感到一阵欣慰,学生愿意与我讲真话了,我高兴的回答到:“你肯定是说早上争论的那个吧?谢谢你的指正哦,那其他的还有么?”

他见我没有责备的意思,便继续这个那个的说了一些,我都一一接受了他的“指点”。

“陈老师,总体上来说,你的课还是挺好的”,他对我进行了总结。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听到了来自孩子们的建议,对我来说,收获的确不小,这个可以说是这次谈话的意外收获。

“老师忠心的感谢你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做出相应的改进,希望你不对地对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我静静地看着我一直认为是小孩子的这个“大人”,其实他们并不小,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只是“专横”的我们忽视了他的存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可以吗?”

“可以的”,他定定地看着我说,那——是一种信任。

“老师经常看到你上课的时候不是听得很认证,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么?”

他迟疑的看了我一眼,等了一会他才缓缓抬起头,看着我说,“陈老师,是……是因为上课的知识我在外面上补习班的时候都学过了,所以我觉得不想听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哈哈,你真是了不起,陈老师为你感到高兴,那要不这样,你看行不行?下回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想想如何你作为老师你会怎样讲这个题目,如果你有独到的见地想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你就居举起你的左手,陈老师就安排你来讲,怎么样?”

孩子楞楞地看了我好一会,然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似的,轻轻的说了声:“谢谢您,陈老师。”

我感觉得到这句谢谢是发自他的内心的,谢谢你孩子,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

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谈话,他让我决定全方位好好的审视自己,他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孩子的心声,他让我知道只有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交流,才能够得到来自孩子的真正信任。

孩子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让我们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来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吧,我相信孩子的世界会令我们感到震惊。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小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小数已有自己的认识。同时,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课始,以“我们已学过哪些数”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回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小数”置于整个数的系统之中,这为学生的生成提供了诱因。“或许小数与其它的数有内在的联系”。

接着设问“你对小数有哪些了解?”这一问题,包容性较大,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生成了有效的教学资源。“物品的价钱可以用小数表示”、“人的身高可以用小数表示”……,并且说出了许多小数,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小数的`读法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掌握,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小数的价值也有了不同的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数的作用真大”不正是对小数的价值的体会吗?

二、 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真理解

本课教学中我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学习过程,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丰富学生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具体做法是,首先出示“0.1元 0.3米 0.7米 0.4”这一组数据,让学生说说对于这一组数据自己的理解。前3个数据具有具体的意义,“0.1元就是1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元,0.1元就是1/10元”……,这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0.1元竟然有了这么多的认识。我及时进行板书0.1元=1/10元,有了这一学习的经验,学生对于0.3米的认识就显得是那样的到位。对于0.4的理解,由于缺乏具体的情境支持,一开始学生显得比较沉默,当一位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出了0.4的意义之后,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课堂上学生不同的思维绽放,“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就是0.4”;“4分米就是4/10米,也就是0.4米”……学生一次次语言的表述,无一不说明了学生对0.4有了丰富的认识。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一位小数的意义。当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0.1=1/10 0.4=4/10 0.7=7/10后,我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学生轻易地完成了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抽象过程。

三、 注意研究方法的迁移,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的研究方法,其实是一个类推的过程,学生充分经历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学习过程后,我让学生猜测,两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你能不能应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卷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的关注点又是什么?”这一切,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讲变成学。教学中教师既能放心的退出去,又能适时地站出来,引导质疑,点拨难点,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正正经经地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教法得当,优化了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们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出示目标运用目标导学,使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轻松。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我们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目标导学,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本节课,我们以“学习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的重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目标转换成3个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初步了解平行线特征”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测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按照“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索步骤去学习一些特征,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节课,注重设计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理性思考,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例如,在“认识平行线”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移一移,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为正确掌握平行线概念提供了形象条件。促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三、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

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例如,在教学“画平行线”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试画平行线,使学生第一次体验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对比各种画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第二次体验,寻找画平行线的尺规方法,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当然,这节课同样也存在着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寻找,小鱼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这一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我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互相平行的线段,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会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得以显现。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评意见,现在由请说课教师樊雪梅,做课教师李晓明。我们诚恳的希望各位评委,同行们留下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团队更好的发展。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向自然老师借来的水槽、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等;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和杯子、汤勺、饮料瓶、1升食用油等。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我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让他们准备: 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几升的容器,几百毫升的容器;几十毫升的容器,几毫升的容器。家中的'锅、盆、杯、大小不同的碗等。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凭借实物,即使是成人也是如此。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有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我一定能让我的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带来的最大的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初步感知容量单位升。然后引导学生感知1升到底有多少?先认识1升的量杯;再出示棱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正方体塑料盒,倒入1升水正好装满,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找出容量正好是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再次,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判断容量比1升大还是比1升小。选取一些比1升大的容器,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最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如,大瓶雪碧2.5升,大桶色拉油容量5升,一桶纯净水18.5升,一个大的汤碗容量约1升,电水壶容量约5升,一个热水瓶容量约2.5升,学校发牛奶的桶约20升左右,水盆容量10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几百升……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6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接着以学生近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习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7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着重是对按角的分类的教学,边的分类只起了解和介绍。课前我先复习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

通过利用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我也及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的建立起来。

对边的分类上,我课后发现,给学生介绍时,出现了点小问题。按边分,我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所以学生们发现了三种情况:有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我也就按学生的发现分了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但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但课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图形分类时,很多学生就没有把等边三角形归到等腰三角形一类,而是单独成类,虽然课上我有提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个特例,这就有问题了。课上我是分了三类,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边三角形的。

针对这个教学失误,我在练习课中,结合图形实例,着重强调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的关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重新的划分。

这次的失误,让我明白了,教学还是要严谨,不能模拟两可,黑就黑,白就白,没有灰色地带。适当的教学放手很好,但知道的传授不能迁就学生,该更正的就要更正,因为知识是不容随意改变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工作总结5篇

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工作总结8篇

四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工作总结6篇

四年级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总结6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8篇

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5篇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工作总结8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6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新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432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