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模板网 >心得体会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是使用率较为频繁的一种,让很多人都明白了它的意义,我们写心得体会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的,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1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灵活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上是我学习论语的感受。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3

通过开展“学历史、品国学”活动,我有幸领略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能够“诚意、正心、修身”。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而是去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指点迷津。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论语》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去细细的品味它蕴含的芬芳。品读《论语》,感悟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土,让我们能够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们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使自己人格健全,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能够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学习《论语》,就是洗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因此加强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学习的核心就是一个“悟”字,即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论语》让我领悟到人生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读了《孔子家语》中的“问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了解了古人祭祀的具体的程序和礼节。通过这些礼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社会也更加稳定。我想,我们现代人更应该讲究礼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更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和建立。作为班长,如何帮助老师把我们一(四)班建设成为优秀班级,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关系,那么,必要的礼仪知识就应该在我们班进行普及,比如礼貌用语等等。我想在我们班开展礼仪竞赛活动,通过礼仪比赛让全班同学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全班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友好的氛围。

回想以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大声嚷嚷,恶语攻击。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温和的语言也能够劝解他们,并且容易被他们接受。以后我再也不对同学蛮横了,我要带头做有礼貌的好学生和好干部,发挥好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我们班建立友好的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读书,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感觉生活的特别充实。所以,我想在我们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每个同学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充实自己,增强本领。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5

每一次读《论语心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柳局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够给我心灵的洗礼。读这一篇感触我的有很多。柳局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教育的元典,是中国伦理的底色,不学习不仅做人做不好,不学习做教育也做不好,不学习做其他事业也很难做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柳局说:依照孔子的主张很简单,管理一个领域,管理一个地方做好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一是自己做出榜样。二是下属或百姓勤劳,三是认准的道路坚持不懈走下去,不能朝令夕改。比如校长管理一所学校吗,首先是校长率先 ,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是的。上周的一天下午吃完饭的时候陈校打好饭从饭堂出来,发现一年级伏羲班孩子排队没有精气神,陈校立马放下手中的饭来整理队伍,几分钟之内一支懒散的队伍被陈校训练出一支像解放军的队伍。特别是谭国俊两个老师都说搞不定。上课不认真走路也走不好。在陈校面前也英姿飒爽。我们老师也一样,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吗?就拿进出教室的鞠躬礼来说吧。孩子们每次进教室都是恭恭敬敬的九十度鞠躬礼,而我经常会因为事情多而忘记了鞠躬礼。惭愧的是:一个是自己没有以身作则。二是不能坚持。孩子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老师的问题。如果孩子表现的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应该老师本身也是懒洋洋的。以后应该想办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才行。老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学会学习,学会琢磨,学会思考,学会总结…..要先把自己武装起来,老师要给学习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柳局说:孔子办学不是培养农民,不是培养菜农而是培养精英,以精英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改变社会,在孔子看来,学好礼仪,讲求信义,天下归心,大事可成。这与伏羲教育培养的方向非常吻合。可是我们很多还是更注重孩子的知识方面。不能像林老师那样,把教育做到极致。林老师教的不单只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还有担当、胆识、细心、诚信、积极的领袖品质。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柳局说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尊重差异,然而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这些管理者每天都在干着“求同”的事,这样的教育如何发现个性,如何张扬个性,如何培养大师?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我们撒下去,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教给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理想之道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心中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成绩更重要。

心灵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磨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便是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后果?一种遗憾,其实可以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又会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

?论语》是道德和智慧的凝结,它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坦率、正直、宽容的友人。它是可以映射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休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的引路灯,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去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7

?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的过程中,深刻感觉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远非短时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论评,只能免强尝试着对其解读,略有发微。

一、《孔子家语》概述

此书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礼记·儒行》也出现。这是一篇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当时鲁昭公在位时,因为斗鸡与诸侯委氏发生争斗,逃往他国,从此鲁国陷入混乱。“危邦不处”,孔子在鲁国不得用,奔往卫国避乱。不久鲁昭公逝世,由鲁哀公袭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旧好,鲁国恢复平静。这里孔子的弟子冉求对季氏说“国家有圣人却不能用,这样治理好国家,就像倒着走而又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现在孔子在卫国,卫国要任用他,我们自己有人却去帮助邻国,难以说是明智之举。”于是请求用丰厚的聘礼把他请回来。季氏将此建议禀告给鲁哀公,鲁哀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孔子见到鲁哀公后,二者开始长谈。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回答鲁哀公提出的“何谓儒者”的问题。孔子从不同角度、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鲁哀公听后,甚为震憾,发出惊叹说:“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二、儒者行为

(一)怀才待举

孔子口才极佳,生动地叙述了儒者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称儒者待聘、待问、等举、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礼让的。是有待、有为,有准备的。儒者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一心求学,不倦不怠,在才学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夺,忧国忧民,有忧思意识。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宝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积,但讲求仁义、忠信。儒者处贫贱之中,屋小门敝,无衣无食,但不疑不谄。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荣华所绊,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不足以移其志。虽身处平贫,不感到羞耻,因内在志向高洁。与身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会感到自卑。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谈薄物质追求及名利,强化个人修养及爱民责任,因此统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财政支出少,而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这是孔子说服统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为政以正

正即正义。为政以正,是说处理政事时以正义为标准。儒者能大公无私,举贤援能。儒者“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完全独立。在朝为官,以仁为准,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与自己相同的人,不结党联盟,与不同的人,也不会背后议论,是君主极好的辅臣。“儒者要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者气节至此,何人不敬畏?儒者也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以备为民效力,不轻言死,孔子说儒者“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正是此义。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说儒者有一种类似仙人隐士,不失其志。这类儒者用孔子的话讲“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高尚其志。这是儒者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道家避世者略似。通过不断学习,追求自身人格的内在完善。

(五)儒者灵魂

“仁”是儒者的灵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来,依“仁”而生。书中提到儒者有各种美德,但能“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有宽容精神。儒者还有交游之道,讲求尊记。孔子还特别提出“温良”为“仁之本”,“慎敬”为“仁之地”,“宽容”为“仁之作”,“逊接”为“仁之能”,“礼节”为“仁之貌”,“言谈”为“仁之文”,“歌乐”为“仁之和”,“分散”为“仁之施”,这样一个结构性思维,从整体上对儒者进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书,似置身阔野,仰观天地,又似高飞入云,俯瞰万民,可谓博大深广,奥妙无穷。我与此书,今日之时,心中初留浅沙;明日之时,待开幽芳;未来之时,望迎硕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去超市心得体会通用5篇

幼儿园去小学化培训心得体会5篇

去超市心得体会精选5篇

去超市心得体会5篇

去狼牙山的心得体会8篇

去上海旅游心得体会6篇

去幼儿园当助教的心得体会8篇

去电视台实习的心得体会5篇

去超市心得体会优秀8篇

去工厂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224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