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语文考试时需要留足够的时间来写作文,认真对待每次作文的写作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下面是69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夏日捉知了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夏日捉知了作文篇1
夜幕降临,妈妈带着姐姐和我去树林捉蝉虫。
我拿着装蝉虫的罐子,姐姐拿着手电筒,妈妈拿着一根又细又长的竹竿,“全部武装”后,我们就朝村边的小树林进发了。
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小树林。
今天来捉蝉虫的人可真多呀!手电筒像一道道飞舞的闪电,把小树林照得明晃晃的。“刚下过雨,出洞的蝉虫多,来捉的人也多。”妈妈边说边不停地瞅着身边的小树。姐姐用手电筒仔细地照着眼前的每一棵小树,生怕落下一棵。
“这么多人,我们还能捉到蝉虫吗?”我有些不耐烦了,抬脚朝着身边的野草踢去。
“看看,又着急了不是?”姐姐在一旁发话了,“你呀,就是个急性子,干什么事都是这样。”
“哎,姐姐快照,好像有什么东西落到我脚上了。”我猛然感觉脚上动了一下。
姐姐拿手电筒一照,正是一只蝉虫!这个可爱的小家伙还在我脚上爬呢!我赶紧把蝉虫捡起来,准备放到小罐子里。可是它那对强有力的前爪猛地抓了我一下手指,疼得我一下把它扔出好远。疼劲儿下去了,不甘心劳动果实就这么白白丢了,我赶紧跑过去,找了好一会儿也没找到。
哎呀,第一个战利品就这样被我报销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又有了信心,继续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会儿的时间我们竟捉到了十多只蝉虫。
“蝉的全身都是宝呀!散风宣肺、解热定惊,蛋白、脂肪、维生素比一般肉食都高,是蛋白王呀。”妈妈边瞅边说,“蝉蜕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哑,还入药治胃病呢。”
“妈妈,你真不愧是咱家的‘知识宝库‘呀!”我崇拜地说。
捉蝉,不仅让我尝到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还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意义真不小呀。
夏日捉知了作文篇2
傍晚,下了一阵毛毛细雨,我和爸爸一起去小区旁的树林里捉知了。可是因为刚下过雨,树林里的土很潮湿,知了很少。我们把树林翻了个底朝天,才捉到一只知了。这是一只胖嘟嘟,浑身散发着金黄色亮光的知了宝宝。我把它装进瓶子里带回家,想看看它是怎么脱壳的。
爸爸把它放在窗帘上,等它脱壳。它往上爬了几下,定住了。看它一动不动我就急了,问爸爸:“爸爸,它是不是死了呀?”爸爸告诉我:“知了没有死,它只是在积蓄力量准备把壳给顶开,把外面那层壳顶开它才能出来。”
我点点头,目不转睛地盯着知了。忽然,我发现知了背上渐渐鼓起来一条缝,更令我惊奇的是那条缝越来越高,到最后居然裂开了,那条缝越来越大,只见一个金黄色的东西慢慢地蠕动着,它先把头从壳里脱出来,紧接着我看到它软软嫩嫩的翅膀,透明中还透着一点红色,我以为知了的翅膀流血了,便问爸爸:“爸爸,知了的翅膀是不是受伤了?”
爸爸哈哈大笑:“它的翅膀没受伤,知了身体里没有血液,那是它本来的颜色。”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总算明白了。知了使劲地把头往后仰,停顿了一会,它又重新振作起来,用爪子抓住壳,使劲一抽身体出来了。在整个脱壳过程中,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太完美了!我兴奋得鼓起掌来。
刚出壳的知了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柔柔的,嫩嫩的,全身发出一种柔和的嫩白色,透明的翅膀呈浅浅的黄色,只见它的身躯颤动了几下,渐渐地伸展开像花瓣一样美丽的翅膀,微微地抖动着。爸爸还告诉我:知了的幼虫要在黑暗的地底下蛰伏三到五年,才能换来两个月的光明。对它来说这光明来之不易,所以它要不停地歌唱:知了!知了!我决定明天要把它送回大自然的怀抱。
第二天清晨,我和爸爸一起去树林里把它放飞。我把它放在一颗小树上,它叫了起来,好像在用那嘹亮的歌声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它飞走了,可一转眼它又飞回来了,好像在对我说:“再见!”它扭头看了我一眼,又飞走了,我对它喊到:“知了,你飞吧,树林才是你的家!”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话,往树林深处飞去……原来,在这世界上万物都有灵性啊!
同学们,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不能伤害它们,让它们都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吧!
夏日捉知了作文篇3
蝉,有着永不屈服的灵魂。
——题记
“吱——吱——。”每到夏日,这一声声喧杂的叫声,总会不约而同的引得人们地唾弃:“知了又来了。”它通体为土褐色,两眼睛如同红豆一般,又好似魔鬼的眼睛。背上还长有两面“明镜”奇丑无比,换作谁,不是唾弃就是厌恶。
但这样的噪音却仍持续着,日夜不绝。吵得人心神不宁,坐立不安。于是,我便找来一个罐子,待它落在椅子上时,就瞄准蝉,猛地一盖,将它困在了里面。为了报复它,我就将一根棉线系在它的身上。心说:“看你一天叫来叫去,这下尝到苦头了吧!”我提着线带着它在空中旋转,他不停挣扎着、嘶鸣着,到后来,甚至还断了一根翅膀。而令我万分没有想到的是,翅膀都断了,它还没有放弃挣扎。而是努力扇动翅膀,企图飞出罐子,到死时也是这个样子。小小虫子,竟有如此毅力,不禁让我震憾不已。
回到家中,我匆匆打开电脑,查阅资料。想知蝉为何如此坚强,如此不屈。
然而,当我看到蝉的资料,仅存的轻蔑一哄而散,取而代之的则是无限的敬佩:蝉要在地底生活几年之久,这期间,它们没光明、阳光。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当几年过去,它们便开始破土。这期间,它们能用的,只有比我不知小多少倍的“手;”当它们终于破土而出时,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它们没有尖齿,没有利嘴,面对天敌,它们只有扇动小翅膀拼尽全力逃离。
它们为沐浴阳光,飞向天空,等待十七余年,得到的却只是3个月的时间。值吗?值!它们的绝不屈服,绝不妥协,谱写出一篇生命的雄伟乐章!
夏日捉知了作文篇4
“知了~知了~”,在夏日,大家经常会听见蝉在鸣唱。也许有人会认为很烦,但是你要知道,它们能登上树梢大声鸣唱,可真不容易。
在大尖山的深处,我发现了一只正在脱壳的蝉,并目睹了它脱壳的全程。
那是一只灰褐色的蝉的幼虫,它浑身脏兮兮灰扑扑,也不知道从哪里钻得一身这么狼狈。后来妈妈告诉我,蝉的幼虫要在地底下吃树根的汁液,积累几年的能量,才能钻出泥地来到树上脱壳。
我屏息凝神地看了一会儿,只见壳的背部裂开了一条缝,露出了里面的蝉背——竟然是翠玉一样美丽的颜色!随即,它用力地拱起背,将那条缝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啊,它成功了,它的上半身脱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它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它用两只前爪撑着壳,用力将尾巴抽了出来!这不,因为动作幅度太大,它的身体在空中做了一个短暂倒立!
接下来,它就开始晾翅榜了,它趴在壳上一动也不动,就像一个玉佩。过了一会儿,它原本小小的、卷曲的翅膀舒展开了一点,但还是很脆弱。十几分钟过后,它的翅膀伸直了,隐约能见到翅膀上的纹路。又是十几分钟过去了,它的翅膀完全晾干了,晶莹剔透,仿佛长长的纱裙。
只听“唰”的一声,蝉迎着晨光展开了翅膀,向远处飞去,越飞越远,越飞越远……
蝉留下来的壳,经过风吹雨打,依然牢牢的留在树干上,如果你要把那壳取下来,也得用点力气。可见,蝉抠住树干的力气多大,也可以说明一只蝉要成功地展翅飞翔,是多费力气!难怪它要在地底积攒那么多年的能量!
生命很顽强,就连小小的蝉也是如此。我们可不能白白糟蹋生命啊,造物主给予了我们健全的肢体,让我们能成长为一个人,我们,要珍惜!
夏日捉知了作文篇5
炎炎夏日,溽暑蒸人,空气中弥漫着树叶和小草的清香。在这清新的夏日,我独自漫步在田间。
空中刮过一道南风,我仰起头,感受着夏日的和煦。阳光洒满大地,金色的阳光铺在树枝上,透过枝叶之间的缝隙投下斑斑光影。我不禁思绪飘荡,想起官场之中有些乌合之众同流合污,却骗说世人“两袖清风”。而自己又因为刚正不阿遭受排挤。想到这儿,我连声叹息。
忽然,身旁的大柳树上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蝉叫。我回头望去,一只蝉正趴在枝上吮吸着树汁。我仰起头,仔细端详着这玲珑的小动物。它趴在数树枝的较高处,触角向下弯曲着,风一吹触角便飘动起来,像是两条飞舞的丝线。这时还是上午,树叶上还残留着清晨的几滴露珠。他慢慢地爬到树叶上,用那细长的嘴巴喝着这天然的饮料。喝了一会儿,又移开了嘴巴,爬回了树枝。我正奇怪它为何不饮了,它突然高声歌唱起来。
“知了——知了——”那清脆而又洪亮的声音在树林间、稻田间回荡。整个乡村都充满着歌声,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
我注视着这只蝉。过了一会儿,我低下头,心中又多了许多思绪:这只蝉朝饮清露、树汁,夜晚就地而眠,身居高处而又不同流于一切,这不就是自己的化身吗?它整天“知了,知了”地叫着,是只知道夏天的酷暑吗?不,并不是。他明白的还有世间的腐败,混乱。但它还是那样高洁,正直,不落入世俗。忽然,我心中一片光明,我明白了别人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做好自我。真正的强者并不是控制一切,而是自己不被一切所压倒,所干扰。
于是,我又仰起头,继续向前走着。一只蝉,让我笑着迎接一切。
身后,清风徐来,蝉鸣悠扬……
夏日捉知了作文篇6
又是一个夏天,蝉又在叫了。本就如蒸笼般酷热的季节,有了蝉的鸣叫,更显得令人烦躁,似乎天气越热,连绵不断的蝉鸣就越响。
蝉的歌能持续一整个夏天,它们到底在歌唱什么,又是因什么而歌唱?我们无从知晓。
也许它是在歌唱光明?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了七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长的黑暗中,它等待着。终于,它带着对光明的期待,来到了树上,爬上了枝头。
它在寂静的夜里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褪去一层壳,伸出那双翅膀使它充血,变得能支撑自己飞翔。
天亮了,太阳在东方散发着灼目的光,蝉终于开始了它的歌唱。它的歌声并没有多么动听,但它并不在乎吧,仍然放声歌唱。这歌声多么响亮,让人难以相信是由这么小的身体里发出的。
“知了——知了——”,这声音多嘹亮啊,四处都回响着蝉儿们的歌——充满了对光明的热爱的歌。它们在奋力地歌唱,一刻不停地歌唱。它们抓紧每分每秒来歌唱——因为它们能歌唱的时间仅有这一个夏天。它们在夏天里唱着它们仅有的一支歌,唱整整一个夏天,要把这最初也是最后一支歌唱得越发响亮。
秋天越来越近了,蝉声也将渐渐消失,但那支留给盛夏的歌,明年又将响起。那时,又将有一群向往光明的蝉从地下攀上枝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