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们能够整理和反思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提升思维深度,看完书后,内心的感悟丰富多彩,读后感是记录这些感悟的好地方,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1
这学年来,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老师们提供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由此让老师们品读名师的书籍,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我想学校之所以选择魏老师的书,是因为他的教学理念和我校的办学理念“自主教育”是一致的,学校又在每周五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是观看魏老师的讲座。在学习中我深深地被他的睿智、幽默、新颖的教学理念所吸引。学校把书发给我时,真是如获珍宝。每天都在细细品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反复地品味他说的每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整本书,魏老师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作为一名老师在看书的同时,我也在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进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我最喜欢的就是读魏老师关于作文的批改方法。作为一线老师,最要紧的是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里,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的采用“拿来主义”不假思索就乱用乱改,以致背离自己的初衷,也不符合学校的要求。
魏老师的`作文批改方法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改,教师只做批改要求,并在学生批改后做一个检查和小结,打破了以往只是老师改学生看批语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运用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批相交替的形式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时间节省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真是一举两得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也做一个“懒老师”,培养更多“勤学生”吧。我们的任务是引导,不是干涉。相信在我们的恰当指导下,我们的学生也有能力批改作文并由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模式里,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断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睿智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儿童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在我们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些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哪怕只是小小的优点,加以充分肯定与鼓励后,学生的表现就会大有不同,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让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自学的旅程中树立起自信的风帆,收获累累硕果。就让我们用心去爱事业,爱学生,用心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去反思我们的教学吧!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见证奇迹的时刻指日可待!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读了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勇气》一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小标题——漫步教师心灵。于是,我仔细地品读了这本乍看并不好理解,但细品却震撼心灵的读本。
帕尔默先生在此书的开头就引导大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认清“自我”,只有你了解了你的内心,把你的“灵魂状态”通过你的学科投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上,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实”,学生才能相应地做出反应。只有“心”与“心”的相通,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发,学生的进步成长才有可能显现,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而言,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加之生活压力所迫,很少漫步自己的心灵,聆听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在学生面前我们倾尽所学,只为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热爱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与困惑。
依然记得那两个毕业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一声“老师您辛苦了!”,一声“老师再见!”,一个班的学生对我依依不舍,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却在吵闹的嬉笑声中将我逐出课堂。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态度深深地刺痛了我,烙印一样印在我的心头。现在想想,之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内心早已将两个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对比,我把我的爱心给了我自认为较好的班级,却将不该有的厌恶之心给了那个自认为较差的班级。这便是学生对我真实地反应做出的相应反应。我想学生们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或许会始终记得这位他们喜爱或者厌恶的老师。
?教学勇气》给予我震撼的不仅如此,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会有人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记得刚上班时,面对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难免心生恐惧,加之无多少教学经验,因此将自己武装成一幅“严师”模样,对学生板着脸,不苟言笑,对学生的错误大声呵斥。时刻保持出对学生的警惕性,以防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我威严的侵犯。当面对那些违背我意愿的学生,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他们,使他们屈服于我的威严之下。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所作所为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我用自以为妥善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恐惧掩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当我最终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时,心中难免对那些学生深感抱歉。现在想来那些不喜欢学习某学科的孩子定是在课堂上经受恐惧和折磨。读完这本书,当我向帕尔默先生一样开始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认为我的教学定会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我不再当学生无知,不再针对地、自私地评价学生。当我做到这一点时,我相信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地成长。
好老师是一坛酒,醇香馥郁,味无穷;好老师是一杯茶,清香扑鼻,意无尽;好老师是一本书,学识渊博,增长见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责任心,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3
?教学勇气》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通达的语言让我认识到,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才能获得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力量。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甚至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教学勇气——漫步于教师的心灵》的作者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非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全书共有八个篇章组成: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众多和教育相关的话题中,教师的“心灵”是鲜有人关注和讨论的。人们热衷于讨论“教什么?”“怎么教”这些能够能对教育现状产生立竿见影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往往会让人觉得“遥远而空泛”,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班级,面对一张张新的面孔,我们内心深处还是会有难以抑制的恐惧冒出来,甚至当我们面对每一堂新课、每一个突发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战时,恐惧都会不时来突袭我们的心灵。我们恐惧,恐惧未知的糟糕结果,恐惧一切不顺利,而与此同时,学生也深陷恐惧,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为了保护自己,教师选择了和学生相隔离,用权力、身份、学识等等筑起高墙,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让教师或激动、或伤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或许伤心也越多,而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难仍然能够坚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实的苦与乐。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对教学来自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阅读当中寻找教学的勇气吧!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4
阅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认真。其中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现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要认真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与学生进行每一次心灵的沟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学生们都已经离开,还有老师伏案疾书,为明天的课潦草做准备,被老师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办公室中,时常看到同学科教师,为了一道题的出题意图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个搭班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找办法解决;曾经沈婷老师为了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敲打出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期末要开家长会了,为了给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牛主任从手机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自己学习剪辑软件,制作出令我们都羡慕的视频!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断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要认真学习,正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而对于数学学科,更要认真的写字,工整整洁的字体不但能赢的老师的喜爱,更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可是,学生长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个别学生的书写很是潦草!针对这种情况,班老师让写字不工整的学生去她的办公室,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严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写字习惯,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正是有了老师的认真与较真,才慢慢促进学生的认真!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备品质。十一班的刘佳和冬焕彪两个同学,不受其它学生的干扰,上课认真听讲,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跑过来问老师问题,一遍听不懂,就跑过来问第二次,这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了自己优异的成绩!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日本就是一个追求认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跳槽两次,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并做事认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过的报纸都会叠的整整齐齐,才使得他们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品牌!
做为一名教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以我们的认真唤起学生的认真!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5
余文森 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近期我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 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 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观点。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还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 ,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
3. 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也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实说,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生动的表述。余教授是一位经常深入课堂的教学论专家,尽管他使用的语言很平易、很朴实,但他所表达的道理却很真实、很实在,对一线教师也最有启发!这样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来,使用普通老师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教育的真实。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6
近日,继续精读了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章节。
都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近日的阅读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数学课程的灵魂,去追溯数学课程的起源,让我对平日的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从新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特点,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的阅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每节课中每一项教学目标的深刻含义。而《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了解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小学课程目标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刻体会,从而运用。
读教学类的书读后感篇7
近期我学习了《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的意义是什么?是希望通过提供一个新的教育教学评价的视角(手段层面的意义)和对教学教育本制度理解(内涵层面的意义),最终落实到学生和教师的解放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目的层面的意义),具有系统的意义。
一、它是教师和学生获得解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总觉得很多老师们的教学显得非常“拘束”,被考试束缚住了,被教材束缚住了,被教学进度束缚住了,以至于学生的情绪无暇顾及、学生在课上的智慧没有时间展示,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没有时间解决……教师和学生双双被各种束缚紧紧捆绑,课堂教学怎么可能有生命的活力!只有当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只有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的时候,只有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能获得解放。
二、它是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根本途径所在。
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不论是关注学生人性的丰富性还是尊重学生人性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要将学生作为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来培养,更确切地说,就是要讲学生人性的丰富性和人性的本质特征也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它为教育教学评为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视角。
建议今后研究课堂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一个是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人的其他丰富性内涵的发展。
一直关注和实践“人的本位”教育理想,却总是“被考试束缚住了,被教材束缚住了,被教学进度束缚住了,以至于学生的情绪无暇顾及、学生在课上的智慧没有时间展示,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没有时间解决……”近日,教材进度完成的差不多,发现时间还比较充裕,给自己的课堂足够的空间,发现语文课堂是那么得幸福美好。
放慢脚步,很真诚地鼓励他们的努力结果,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们好心情,更收获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收获孩子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收获孩子精益求精的勤奋学习精神。
放慢脚步的课堂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其中,收获其中,都是幸福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