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能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交流对影片的不同看法,69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路的尽头观后感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1
草原大爱,细腻如涓涓细流,流进我的心里。
开头放一首我最爱的《长子》,浅浅安利两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
今天买了票之后,我去看了预告片,尔导一改打打杀杀的悬疑风格,草原的广阔和细腻的刻画毫无冲突感,每一个来自草原的空镜都很美,每次都让我颤栗。
电影分成了三条时间线,交替叙述的拍摄手法非常考验导演对镜头语言的设置功力,平淡的叙事给人一种克制的浪漫,尔导慢慢铺设的时间线和情节不会给人突兀的茫然失措感,当最后的戏剧高潮来临时,作为观众的我陷入了这份久久难以平静的感动里。
不涉及剧透的感动,最后巴德玛老师出现在大屏幕的那段时间,我被那种真正的从草原风沙中走来的生命力震惊得热泪盈眶,这种感动是没有一位演员能带来的。
“我长大了,会不会,去远方,成为谁”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海是上海的海,一辆列车,从南方开往草原,等待孩子的是新的阿爸和额吉,是在草原上未知的经历和危险......会把狼群认成很凶的狗狗,会不适应草原的奶制品,会想家,会想要循着北极星找到家。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电影人对民族大爱的再一次献礼,但实际上,是尔冬升对“以后只拍爱了”留下的第一个感叹号,除了情节设置以外,电影的配乐非常具有草原风格,大气磅礴的弦乐、具有紧迫感的呼麦都是亮点。
总的来说,它像一杯刚沏好而滚烫的茶,草原的爱是飘散的茶香,溢满了小小的影厅。当你喝下它时,爱从眼睛流出来,民族团结和情感的浓烈哽在喉头,你扇扇嘴说“好烫”,那是冷漠尘土中一点点流露的爱,你不会马上品尝到它,因为它细水长流,流淌在时间里,润色着冷漠世界。
阿爸说,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人类闪光的时刻,因没有刻意升华的情感和草原的爱在大屏幕上表露无遗。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2
九月的一天,被电影院门前的一幅海报吸引,茂密葳蕤的草原上,一家四口牵手的背影分外温馨,他们眺望的远方,在草原的尽头,是一片蔚蓝,像天空的颜色,更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海的尽头是草原》,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观影之前以为大概是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类的纪录影片,观影之后觉得,这部影片更像是一篇带些淡淡忧伤、淡淡无奈、淡淡释怀,最终给人以深深感动的散文诗。
上世纪六十年代,灾祸、饥饿席卷全国,杜思珩的妈妈实在无力抚养两个孩子,无奈之下将她送进孤儿院,并承诺“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此后的六十年,妈妈从未停止寻找,却在思珩与哥哥终于见面的前一天,遗憾离世。这种无奈与负疚,像极了《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当命运张着血盆大口让她必须做出选择时,她几近崩溃挤出“救弟弟”这几个字,余生便背负着对女儿无尽的歉疚,再没有了自己的人生。
同样经常被往事的梦境惊醒的,还有杜思珩的双胞胎哥哥杜思瀚。六十年前的那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了母亲即将做出的决定,于是跑到大雨里将自己淋病,如愿留在了妈妈身边。六十年后,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症,即将不久于人世,他立即踏上了寻亲之路,在苍茫辽阔的草原怀抱里,回溯往事,感悟人生。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样宏大的历史题材,在电影中就是以“寻亲”为线索,将一个上海小姑娘在草原的蜕变成长历程,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杜思珩,是落户内蒙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代表。影片的前半部分,这个小姑娘的任性、倔强,可真是令人皱眉;直到后半部分才明白,她最大的心结在于生母给她的承诺,她精心计划的出走,只是想问清楚这承诺为什么没有实现?其实她早已融入了这片辽阔的草原,额吉对她无条件的疼爱与包容,阿爸陪她在那达慕的会场摔跤,哥哥们伴她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她的蒙语已经说得像汉语一样流利。可是草原的哥哥们是不可能陪她去上海的,一同长大的孤儿黄宝哥腿脚不方便也不可能陪她,直到她又遇到儿时的玩伴马正元,让她重新燃起了回一趟上海寻找答案的火苗。
其实她完全不必如此心急,影片中已经从诸多细节告诉观众,草原会伴她成长,但绝不会将她禁锢。第一次见到阿爸,阿爸送思珩指南针,并且对她说:“等你长大了,拿着指南针,带阿爸和额吉去上海。”当她任性出发,额吉对去追她的哥哥说:“如果她还是想去,就让她去吧。”广袤的草原从不会阻止儿女远走高飞,她们只是想等你再长大一些,将你扶上马背,再送你一程。
辗转寻亲的杜思瀚在回程的前一天,见到了那木罕,一位面带微笑、安然祥和的草原妇女,她的汉语名字是——杜思珩。是的,她继承了哥哥的名字,也延续了哥哥的人生,当她成为那木罕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放下、真正的融合。
?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
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熬......
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3
前天下午,由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去沙坪坝区凤天大道金阳时代汇博纳国际影城(凤天路店)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怕堵车迟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细观看大厅里的海报: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脑子里开始想象,三千个孤儿千里迢迢去内蒙,三千个家庭来接纳,该是多么宏大的场面?如此浩大的“工程”会怎样叙述?能打动观众吗?很是期待。
三点正式开演,产生错觉,怎么是这样?原来是其它几部电影的宣传片。
因为看了海报,知道主演是陈宝国,看到陈宝国突然被惊醒坐起,知道电影正式开始了。没想到开头这么平实、质朴,并没有我想象的宏大场面,而是从个体的小家庭视角切入,展开整个故事。
陈宝国扮演的知识分子杜思瀚,被患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声音惊醒,走近母亲身边,医护人员也来到母亲病房,母亲把护士认做唯一记得的女儿,杜思瀚的双胞胎妹妹——杜思珩。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杜思瀚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将三千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交给了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
一段历史佳话就此开启。
60多年前,小男孩杜思瀚怕妈妈送他去“孤儿院”,故意跑到外面淋雨生病,无奈之举,妹妹被送去了“孤儿院”。就这样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获得了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与呵护。从小思珩不习惯“原生态”解手方式、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花了近一个小时来呈现。当然现实生活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不料被流沙淹没,以为就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观众无不为之惋惜。
镜头切换到知情人的难以言说,杜思珩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为报答也为救赎。因为救她,哥哥那木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从此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面大段的平稳铺垫之后,电影最后却充满了意外。一位蒙古族老奶奶出现,说自己是那木汗,这一刻,简直惊呆了,杜思珩把自己活成了那木汗。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历史和个体经历过命运后的通透与释然。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那一刻,泪如泉涌,因为我真实地听到过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
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
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
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
我想说的是,走进影院的我也是幸福的。
一部将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紧密结合,遥相呼应,真实动人而不说教的,值得观看的充满爱和真情的好电影。
最后要感谢小演员的表演,真挚、机灵、可爱;感谢陈宝国精准的演绎,质朴、内敛、节制;感谢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走心的小礼物!
愿人间真情与大爱就像这卡片里包裹的种子,生生不息,永远繁衍。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4
?海的尽头是草原》本质上讲,它是一部讲述救赎的故事,看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原来他们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温暖和善良。
先说杜思珩的亲生哥哥杜思瀚,说他有爱是不错,但他也很自私。在当年,听到母亲说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边,送走另一个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顺理成章,他是那个留在母亲身边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自责,他终身未娶,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未主动去寻找亲生妹妹,只是在母亲即将离世,和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时才去往内蒙寻亲。 再说善良的养母,对于养女杜思珩百般疼爱,但是她终究有没有私信呢?在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据说影片有被剪辑掉关键信息。从故事中其实不难发现,她亲生儿子那木汗因为生病导致失声,因此一直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后面的剧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对杜思珩的情感不仅仅是兄妹之情。所以,养母也可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 这一点也能从养母亲生儿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来,养父养母原本计划丢弃掉杜思珩远赴他乡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谅解,最终更名为“那木汗”成为他们真正的“女儿”。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自我救赎,都在寻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宁。影片最后,亲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见,拥抱和解,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不过我倒希望结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没那段,但我更担心编剧或导演很难写出后面的剧情,因为那样的人性思考或许更为复杂。 影片是将主题升华到了大爱的高度,但在我看来能够治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冗长的时间,只有时间才能做到如此宽容。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5
?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
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熬......
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6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xx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
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