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模板网 >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推荐8篇

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以下是69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推荐8篇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1

训练目标:

1、理解解决有关排队中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会根据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训练重点: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训练难点: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教具学具:课件、1个红色圆片、10个蓝色圆片。

训练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题目:一排队伍,从前面数小红是第5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6个。这排队伍共有几个人?

2、排队游戏。

3、引入课题。

二、训练准备。

1、课件出示:☆☆☆☆☆☆☆☆☆

2、讨论:两种数法主要不同在哪儿?

3、画一画。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⑴△△△△▲

从右往左数,▲是第5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⑵ ▲ △△

从左往右数,▲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是第7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4、画完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操作与思考。

1、学生拿学具操作,指名一生用磁铁在黑板上摆一摆。

数一数共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2、小结:像刚才那样,已知1个物体,1个图形或1个人在排列中的前后顺序数,计算总数时要注意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四、练习。

1、填空:

① ○

从前面数,○是第9个,从后面数,○是第8个,这一排共有( )个图形。

② 一排图形,从上面数□是第4个,从下面数□是第8个,这排图形共有( )个。

2、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①从左往右数,小花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小花也排在第8个,这排小朋友共有( )个小朋友。

②一队动物去参加运动会,小兔的前面有3只动物,小兔的后面有10只动物,这队动物共有( )只。

3、列式计算:

一队动物去观看演出,它们排队进场,小熊前面有2只动物,小猪后面3只动物,小熊和小猪之间排着4只动物,这一队的小动物共有几只?

4、思考题:

⑴有16个同学排队出操,从前面数小刚是第10个,从后面数,小刚是第( )个。

⑵18个小朋友排成一排,从左到右数明明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红红排在第3个,明明和红红之间有几个小朋友?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的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可含义,为学生求最带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自然数?

(2)哪些是整数?

(3)整数和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1、观察除法算式

15÷3=31.5÷3=0.5

24÷4=63.6÷09=4

80÷20=416÷3=5……1

2、找出左边三题和右边三题有什么不同?

3、回答提问

左边: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

右边:被除数、除数、商是小数且有些还有余数

4、揭示整除的意义

5、讲解约数也倍数两个概念。

6、例题讲解

15除以5,商是3,没有余数----15能被5整除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7、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区别

除尽包括整除,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反思:数的整除应强调以下几点:

1、数的整除里的数指自然数。

2、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商都是自然数的时候,且没有余数才能说整除,

3、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知道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因为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4、区别整除与除尽的关系。应通过多种例子让学生真正的了解。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负数

(1)情境激疑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

1. 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

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

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

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

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

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直接表示 ( 简洁但不明了)

②用文字表示 (明了又不够简洁)

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

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

(2)认识正、负数。

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

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

像(—2)这样的数呢?

怎么读呢

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

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练习:读出下面的数

-100、+6.8、-1.8、36

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

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

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

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

(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

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

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

(2)温度计。

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

2.电梯里的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

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

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

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 )米,海平面的高度为( )米。

练习

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 )。

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 )。

4.数轴上的负数

出示例3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

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

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

完成练习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

(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 )米。

(分层拓展)

5.运动场上的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提出除法应用题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我们来开一列特别快列车来计算出他们得数吧﹗

93 84 86 255 306

183 59 44 62 78

2、根据乘法写出两个除法算式。47=28

68=48

79=63

3、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二七( ) 六九( )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

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探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a、他们做了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列式:568=

用什么方法求商?你是怎样想的?

要是挂成7行呢?

b、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

c、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独立完成,学生汇报。

学生归纳概括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4= 82= 96=

284= 162= 546=

287= 168= 549=

2、数学书练习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

(2)开火车计算。

3、小兔子过河:把同学分三大组,看哪个组的小兔子先到达对岸?先到达的奖励一颗星。

4、小鸟回家: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5、拓展题:

( )( )=7

( )( )=8

( )( )=9

四、课堂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小学数学课教案模板篇8

教科书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65元钱,爸爸付200元钱,阿姨找给爸爸35元。

生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7 8 04 6 4

-2 8 - 5 1 - 2 2 3

1 2 97 3 92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优质7篇

小学数学教案最新5篇

年小学数学教师述职报告模板8篇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6篇

小学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找规律教案7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179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